苦難日子咀嚼嗎哪
你有擔心過,讀完書出嚟揾唔到食,要揸兜嗎?又有無試過攰到想死,唔明白點解上帝好似唔見咗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黃福光博士指出,以色列人流浪曠野時,嗎哪只夠一日食用,跟主禱文「賜我日用飲食」互相呼應。
▍ 食住嗎哪向應許之地前行
黃福光在上週六(3日)的港九培靈研經會上說,把《出埃及記》所記載的嗎哪與《馬太福音》耶穌的主禱文串連,指出「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是舊約嗎哪的「禱告版」。同時,主禱文亦具有濃厚的末日色彩:我們在末世要每日對上帝的供應知足,如同舊約裡以色列民享受上帝的供應之中。
他又以《約翰福音》6章26至27節的經文提醒會眾「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當上帝供應所需的食物予我們,關注應放在上帝「不能壞」的屬靈教導之上,而非食物本身。他補充,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靠耶和華口中所出的一切話。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思考上帝透過這些困難和祂的供應,所要教導自己的事。
「嗎哪代表苦難的日子,我們不應該正常化這些日子。」黃福光強調,我們在困難中要倚靠主、禱告、知足並幫助別人,向著「應許之地」前行。
▍ 外出「揾食」但聽道心態唔係消費
當日研經會會眾當中,中年和退休人士為多,鮮有年輕面孔。完場後,參加者Sanna在場外對本台表示,過往通常也是參與培靈會和奮興會,她今次第一次參與研經會,認為內容很豐富新鮮。
她又指,教會亦鼓勵會友「外出搵食」,尋求更多屬靈餵養,除了是次培靈研經大會,教會平時亦鼓勵會友出外報讀課程、聽道。她補充,「聽道唔係為咗自己,唔係帶住一種消費主義嘅心態,覺得聽到嘢先去聽。」
文: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