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有情緒病…好似無人明?

面對身邊朋友有情緒問題,你會點樣同佢同行?上週末公演的舞台劇《我們之間》的主角心悅面對家庭衝突、同事排擠、不斷遭比較和否定,內心的情緒沒有被聆聽,令她最終情緒崩潰。

▍ 信仰係咪否定緊我?

心悅本身是基督徒,劇中傳道人關心她時,不但沒能聆聽她內心的感受和情緒,反而以聖經中的教導向她說教,指出心悅應更多參與事奉,更清心專一仰望上主,進一步加劇了她的自我懷疑。「星期日基督徒」、「好差嘅基督徒」等等的稱號更令她喘不過氣,彷彿被信仰否定,無法在教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作為信徒,當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人向我們傾訴,我們應該如何聆聽?在尾場的演後談中,編劇凌愷晴(Belle)指出,聆聽時不該批判對方,或者把自己所想加諸對方身上,令對方感到被否定。「我們很容易陷入很judgemental的態度,覺得對方未做得夠,應該更努力。」

▍ 情緒要定期清一清

「我們要看見自己的需要和權利,讓自己有休息和整頓的空間。」座談會上,輔導心理學家Zoe Leung提醒,每個人也應該適時整理和照顧自己的情緒。她提出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概念,有些情緒和需要未必可以用說話向人表達,但我們需要定期留意自己的狀態。「正如你唔會一個月先扔一次垃圾,因為會惹來很多烏蠅。情緒也一樣,定期要清一清。」

她續指,自我關顧的活動門欖並不高,並非一定要見輔導員,可能只是日常中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與自己喜歡的人相處、到自己喜歡的地方放鬆休息,「留番個時間畀自己,做番最舒服最原本的自己」。

除了情緒受困擾人士,作為照顧者、同行者、聆聽者,亦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精神狀況。另一位輔導心理學家Kenny Yeung指出,作為聆聽者最首要的是留意自己是否有空間盛載對方的情緒。很多時候聆聽者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憂慮,根本沒有空間(capacity)盛載對方。

▍ 病只係人生嘅其中一部份

論及與情緒病人同行,Kenny指出肯定對方的感受的重要。「其實佢已經好努力,好辛苦。有時候佢只想聽到認可佢嘅說話。」

他認為照顧者的觀點和態度亦應該「轉一轉」。雖然大眾很容易以「病人」的視角看待他們,認為他們是病了的「patient」。他認為可嘗試以「client」的角度看待對方。「雖然佢有呢個病,但係佢都係一個整全嘅人黎嘅。佢嘅病只係佢人生中嘅其中一部份。」我們應帶著好奇心關心他們,不應只專注在對方病況上,「自然能更加包容到、同理到對方。」

情緒病人往往對「有病」、「食藥」、「見醫生」等治療上的事宜特別敏感。Zoe提醒,這些議題令他們有被監督的感覺,彷彿關心者在監督其有否「完成任務」。她又建議提出一些開放問題為佳,如「最近點啊」、「會唔會好辛苦啊」,讓對方再作分享。若然對方反應較強烈,也讓對方有空間,稍後再作關心亦可。

Zoe指出,聆聽者往往因著自己「正常啲」、「有能力啲」,覺得自己是「拯救者」。然而,對方當下未必需要解決方法,一味提出建議反而會令對方想反抗,感到未被明白。Kenny又強調,讓對方感到被聆聽、被明白。之後才慢慢「講道理」也不遲。當對方處於情緒當中,其實「聽不入耳」。

文: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