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去澳門旅行,基督徒有咩好睇?

上個月,我們介紹過日本長崎及台灣的基督宗教歷史痕跡,而澳門鄰近香港,不少香港人週末會去澳門快閃旅遊。自葡萄牙人於1557年在澳門建立歐洲第一個定居點以來,西方傳教士就將此地視作在中華地區傳教的切入點。今次為大家介紹三個澳門與基督教歷史相關的地方。

▍馬禮遜堂

馬禮遜堂原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辦事處內的一個房間,從十八世紀末開始,東印度公司來澳經商,根據該公司和英國政府的章程規定,公司需要滿足員工的靈性需要,也要讓員工定期參與崇拜。於是,在得到坎特伯雷大主教或倫敦主教的批准下,從英國差派牧師來到澳門牧養他們的員工,又撥出一個房間作為「小聖堂」舉行崇拜。根據現存紀錄,公司早於1792年起,將在這裡舉行過的所有洗禮、婚姻和葬禮記錄,定期送往倫敦。

昔日的澳門是不允許基督徒在城牆內下葬,葡萄牙法律亦禁止向外國人出售土地,這令東印度公司一直無法收購這幅土地和旁邊現為墓地的土地。直到馬禮遜的出現,他是第一位被派遣到中國的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受東印度公司僱用來澳門傳教並擔任翻譯,後來他的妻子瑪麗去世需要墓地下葬,葡國政府便破例將東印度公司的所在地和旁邊的土地轉讓給英國人,時為1821年,而這墓地就是現在的舊基督教墳場(見下文)。

多年來,小聖堂的用途和維修狀況有起有落。1898-1910年,來自澳洲的牧師E. J. Barnett為小聖堂帶來了一段繁榮的時期。但到了1921年,除了原來的地基外,小聖堂已經破爛得需要完全重建。1922年,經歷翻修後的建築落成為「上帝之家」,建築風格為仿羅馬風(Romanesque),推動這次翻修的杜培義主教在獻堂崇拜上講道。 二戰期間,由於澳門的中立地位吸引了大量難民,小聖堂的活動相當蓬勃。當時小聖堂由來自香港的李添嬡會吏負責。由於其時情況特殊,何明華主教按立李添嬡為聖公會牧師,使她成為普世聖公宗的首位女牧師。

▍基督教墳場

澳門基督教墳場位於白鴿巢公園旁邊、馬禮遜堂前面,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及妻兒的墳墓就在這裡。

馬禮遜在1807年抵達澳門,為了取得居留權,到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1821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便請東印度公司向澳葡政府申請墳場,並開闢了基督教墳場,更是澳門首個基督新教墳場。馬禮遜後來因體弱而且工作繁忙,最終在1834年8月1日病逝,終年52歲。

基督教墳場自1857年就禁止埋葬死者。墓園埋葬的主要為來華的英國商人、鴉片戰爭中在華身亡的英國將領及基督教傳教士等。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位於大三巴牌坊後的聖保祿大教堂(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內。1990年至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大教堂遺址進行考古和修復工程,並在昔日聖保祿大教堂主祭壇的位置,建造了墓室和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墓室和博物館於1996年10月23日落成揭幕。

墓室中央為一座花崗岩墓穴的遺址,墓主很可能是聖保祿學院創始人范禮安神父。墓室兩側牆壁上的納骨龕內安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位於墓室西側,館內的展品是澳門多間教堂和修院收藏的天主教藝術精品,包括詮釋聖方濟各事跡的四幅油畫,以及耶穌受難像、聖像雕塑、禮拜器物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油畫《聖彌額爾大天神》。聖保祿大教堂1835年毀於一場大火,這幅油畫是聖保祿學院唯一留存至今的油畫藝術品。

自十七世紀起,澳門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裡是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教活動中心,而聖保祿學院又是早期傳教活動的輻射點。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以及所在的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是當時天主教活動的重要歷史遺存。

文:Levin

(圖片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