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逾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 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

「少數族裔也是香港人,因此他們也應該擁有平等的機會享用主流的服務。」近年社會上對長者生活水平以及福利措施的討論有增無減,除了本地的獨居長者,社會上對少數族裔長者的關注又是否足夠?尼泊爾籍婦女Ameena及Nanda既要照顧家中長輩,同時要照顧孩子,壓力巨大,但語言成為障礙,影響她們求助動機。

▍ 少數族裔護老者面臨不同難處 難以求助

尼泊爾籍婦女Nanda是一個家庭主婦,要照顧年過七十旬且患有長期病患的老爺和奶奶,陪伴定期覆診,還要照顧兩名子女,接送他們上學和放學。她指出,診所的輪候時間不定。每當候診時間延長,她就會趕不及到幼稚園接送和照顧子女,有時需要找朋友代為照顧,有時要支付額外費用讓六歲的女兒留校託管。這一方面帶來更沉重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照顧四人令她分身不暇,幾乎沒有時間發展個人興趣。

同是尼泊爾籍婦女,Ameena除了全職照顧三名子女,也是兩位年逾七十長者的護老者。Ameena表示,縱然透過相關支援計劃了解不同長者福利,但仍然擔心父母因語言障礙而未能適應主流服務。由此可見,語言障礙除了妨礙少數族裔接受相關服務的資訊,亦影響他們對尋求幫助的動機以及對服務的信心。

基督教服務處今天(24日)發佈「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的結果,指出現時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未能銜接主流服務的問題,籲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改善針對他們的支援服務,加強對少數族裔長者以及護老者的認識和意識。

對護老者而言,他們主要提供的照顧服務為「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及「家居清潔」。然而,除了缺乏渠道獲取關於安老的最新資訊,他們的需要亦包括心理輔導等的情緒支援、管理壓力和抗逆力等的生活技能。

▍ 少數族裔難接觸主流服務

近年,本港的少數族裔長者突破超過二萬五千人,其需要龐大,而不容忽視。然而,受制於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及欠缺何時服務轉介的渠道,少數族裔長者往往被排除在主流服務供應鏈之外,令他們無法享用不少主流的長者及護理服務,同時他們亦未能認識樂悠卡及求診預約等的長者資源。基督教服務處去年進行的調查顯示逾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更有逾半護老者對服務欠缺信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總監曾婉姬表示,由於申請各類長期護理服務須通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評估,而相關評估工具又只有中文版,對工作者及長者而言,進行有關評估均困難重重,令他們使用主流服務的比例低於本地人。

▍ 少數族裔應得到更多的服務資源

為加強主流服務者的信心、知識和技巧,服務處除了建議政府繼續增設並改善服務少數族裔的銜接服務,如加強服務者對少數族裔的認識、提供多語言和多元的服務資訊等。

曾婉姬表示,少數族裔支援計劃的主要目的為傳遞主流服務的資訊予少數族裔長者和護老者,讓他們能得到各樣長期的支援,例如協作長者加入長者中心、申請長者卡等。「少數族裔也是香港人,不少少數族裔已居港多年,甚至已在港落地生根/生兒育女,因此他們也應該擁有平等的機會享用主流的服務。」

文: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