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開餐廳讓香港人抖氣養傷 傳福音不必太主動

呢幾年社會「復常」,但你會唔會仍然不時覺得「抖唔到氣」?位於太子警署、太子站附近的餐廳The Site「這地」幾位店主,就是有感香港「停唔到、靜唔到」,才決定在去年開舖,希望讓疲累的香港人,可以多一個安身歇息的地方。

「有個妹妹當時未考DSE,不時都會嚟坐。但佢極內向,成日喺餐廳門口徘徊幾次扮路過,其實係希望我地叫佢入嚟坐。但熟咗之後,佢就好鍾意同我地傾偈,甚至叫埋阿媽嚟坐。」The Site其中一個店主清心說,讓「DSE妹妹」這種「極I(內向)」的人開(放)心(門),就是餐廳其中一樣想做的本事。

▍    想畀人返到屋企嘅感覺

清心又提到另一個男孩,同樣「極I」,好需要自我療癒的空間,而餐廳的甜品,就成了他鬱悶時的 “comfort food”,甚至去旅行之前,還會特意來食一次。

The Site另一個店主Man說,「希望呢度可以畀到客人返到屋企嘅感覺」,可以放心休息,「唔使趕頭趕命」。清心補充說,幾位店主當初猶豫過,舖頭裝潢應該「畀人打卡」還是「令人舒服」,最後選擇了後者。考DSE那個女生的屋企不適合温習,預備考試時就不時在餐廳讀書至夜深,凌晨先走,舖頭上下也不會嫌她「阻住佢地收工」。

餐廳堅持不用QR Code落單,起碼可以跟客人「傾到一兩句」,開業一年,幫襯的客人也開始「熟口熟面」,甚至有人將感謝的長文寫在餐巾上。幾位店主將這些「贈言」貼在吧枱後面,認為這些正是開舖最珍貴的收獲。

▍    社運之後的回氣場所

逢星期日晚,餐廳都預留時間請不同人食飯,其中有基層、有囚友家屬,也有結業新聞機構的前記者。Man說,開餐廳的另一原因,也是為了讓在社運身心俱疲的人,可以有圍爐的空裕。

Man明白,圍爐並不夠。一些因為社運而有鬱結、有情緒病的朋友,店主也會陪他們做另外的活動,例如攀石,建立持久的關係,提供前行的動力,即使只是行多一小步,也好。

餐廳其中一個伙計,本來是大學生,後來卻無法畢業。當一群店主知道他想學廚,就提議他來幫忙,「其他嘢就幫唔到,學廚就得」。結果他不但做到今天,而且本來鄙視教會,現在卻會主動問店主,「佢地點解信耶穌、返教會」。

▍    「主動地被動」傳福音

清心不認為,在餐廳大剌剌掛主禱文才算是「傳福音」,寧願別人看見他們的工作,好奇他們為何這樣做,發現他們信主。但即使不傳講救恩,食物本身也能令人快樂,也是祝福。

在教會任職傳道人的Man說,社運時幾乎想要離開堂會,以為「磨合唔到」,可幸的是,找到The Site「這地」之後,發現跟堂會的路向其實相差不遠。幾位店主甚至向堂會提出,讓餐廳成為教會,讓從事餐飲業的信徒,即使週末需要開工,也可以敬拜上帝。

Man形容他們雖然沒有放棄傳福音,卻沒有向客人講三福、四律,即使預留星期日晚服侍不同群體,也只是來者不拒。但這種「被動」卻是「主動地被動」,畢竟很少餐廳願意騰出一晚請食飯,沒太多店主會陪伙計食雪茄、飲酒。Man認為,要時下年輕人「返教會坐定定成個鐘」已經門檻太高,餐廳反而讓教會更易接觸未信主的朋友,不論是客人還是伙計。

Man指出,太主動傳福音,「福音」反而容易成為商品,「傳道」成為宣傳策略,而被動服侍,遇到有人主動問你「點解信耶穌」時,反而更能看到,福音是神的大能,而不是你的努力。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