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那些年的Breakazine 緣通識科而起 殺科後亦告終

2009年「三三四」新高中學制開始,通識科成為必修科,《Breakazine 突破書誌》創刊那一期名為《去吧!通識兵團》,開宗明義希望助讀者「在通識的場景中,開拓自己的眼界,建立理性思辨的能力,發現連結着自己與世界那條看不見的紅線。」2024年,在DSE中取代通識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首屆考試,書誌也在這年宣佈將於翌年停刊。

創刊至今15年,《Breakazine》主題緊貼時局,2012年反國教運動後的一期「022」《謊言社會》走進當時的集會地點、俗稱「公民廣場」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收集100個年輕人「聽過最荒謬的大話」,並拆解各種言語偽術,追尋謊言社會的根源,並由此確立「分析根本原因」的書誌精神。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在「034」《失語時代》一期附加別冊「遍地開遮」,記錄當時參與者的想法。該期簡介形容當時「言語失效,文化失陷,集體失語」,「媒體上各人重重複複的話,贅言冗成了語言歪曲的音調」,找來了文學人、創作人、評論人等,「以閱讀來沉澱,用沉默準備變革。」

看到「059」的主題《催淚香港》,不看日期也知道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的書誌:「催淚煙下,讓我們好好哀悼。深入社會創傷,聆聽痛楚與憤怒、恐懼和哀嘆,思考正義與主權、修復和盼望,察看城市轉化之路。」

2020年疫情爆發,「061」《末日生活提案》形容「疫症爆發、斷糧危機、監控加強、國際變局,一切都在攬炒與瓦解邊緣。」在那一期回看地球簡史、評估城市風險,借鏡本地、外國、歷史案例,尋找應對末日生活的提案,「除了搶廁紙、撲口罩,還有甚麼可做?」

近年《Breakazine》的主題亦有轉變,突破機構副總幹事梁柏堅曾在年報形容,上年度書誌「更多聚焦於人生在世的價值堅持」:「070」 《儀式的形狀》從生活的儀式感入手,檢視生命階段、社群連結與確立身份認同的關係;「071」《世界與我無關》更探討青年人厭倦媒體資訊、繼而對社會麻木的現況,提倡以「媒體解毒」與「媒體食譜」重建與世界真誠的連繫。

剛上架的最新一期「077」《無自由工作者》則探討freelancer和slasher的現象,訪問未畢業的大學生、外送「車手」、藝文工作者、AI專才等,了解他們對「自由」的看法、記錄他們千奇百怪的遭遇,以及在不同行規、法規、文化與處境之中,對於「自由」的深刻反思與嘗試。

在公佈將停刊之時出版的最新一期,編輯gi在序言中如此寫道:「幹自由的活,作自由的工,並不是願望與空想。只要能共同創造,深信更多的可能正在蘊釀,正在發酵。」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