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蘋果》停刊3年,年輕人對佢仲有咩印象?

三年前的今天,6月24日,《蘋果日報》刊出最後一期後,正式停刊。《蘋果》被指控違反國安法後,高層被捕、公司被圍封、資金被凍結,繼而宣布停刊。今日的年輕人,對《蘋果》還有怎樣的印象?

▍    初職者Tom、Mark:《蘋果》執笠後失去一個發聲途徑

初職的Tom指出,2019年之前,都只會覺得《蘋果》是一份娛樂報紙,對它的印象只是標題或內容搶眼。但後來發生許多事,Tom便開始覺得《蘋果》代表了不可忽視的民意,盛載及時的資訊,是其中一把提出異議的聲音。

於是,當《蘋果》結業時,Tom也難免覺得悲痛,因為它執笠不是因為市民不認可她的理念或報導手法,而是政治形勢容不下她的聲音,令「我地嘅地方又失去咗一個發聲嘅途徑」。

另一個初職男生Mark同樣說,2019之前,自己沒有睇報紙以及網媒的習慣,最多都是睇電視的新聞。後來他開始睇《蘋果》IG,欣賞他們在政治壓力之下,仍然敢於盛載跟官方不同的聲音,尤其是民間不同的意見。

當Mark知道《蘋果》停刊,「真係好唔捨得」。他當時特意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晨早落街買了最後一期實體的《蘋果日報》,將每篇報導逐隻字仔細讀一次,好好記住那一刻,希望有一天可以再讀到這些記者的文字。

▍    大學生Samuel、Isaac:《蘋果》擴闊新聞圈的政治光譜

大學生Samuel分享,雖然自己本身並非《蘋果》的忠實讀者,但《蘋果》在他眼中是一間「行得前」的媒體。從通識角度切入,《蘋果》的鑒賞、用字、報導方式或許並非十分專業精煉,但他認為它的重要性在於擴闊新聞圈的光譜,讓一些非建制取向的市民能透過它的報道關心時事。

Samuel覺得《蘋果》結業對他的生活影響不大,但它的標誌性影響在於所引起的寒蟬效應,導致後續不同非建制的網路媒體相繼停運。少了《蘋果》,亦讓他無法將之與其他如TVB等的新聞平台的資訊對比,他認為,這令香港新聞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立體,細節亦更少,難以多角度看社會時事。

另一位大學生Isaac,曾為《蘋果》忠實讀者。他大概讀高小時已有接觸《蘋果》,亦有參與學生訂閲計劃,至2019年已養成看《蘋果》新聞的習慣。對他而言,《蘋果》與大部份其他媒體不同,在於它能反映社會中的真實現況,將社會中發生的真相公諸於世,亦能為大眾提供較有邏輯思維及批判性思考的角度。

Isaac覺得,《蘋果》剛倒閉時對自己影響未算大,因當時仍有像是《立場新聞》和《眾新聞》的網媒存在,惟往後回想更覺得不捨及可惜。「會覺得剩係得返嗰啲官方高高在上講嘅嘢,難啲再聽到一啲民間嘅聲音。」現在的他亦會看如《Now新聞》及《Renews》等平台接收新聞資訊,但亦會多加思考,而不會百份百相信新聞内容。

文:Jon, 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