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教堂都有得上香?

昨天刊出關於教徒上香文章後,小編與來自天主教慈幼會的作者陳頌軒修士聊過宗教本土化的問題,他說香港可能因為歷史原因,中華文化色彩相對不太濃厚,而台灣的本土化則十分普遍,甚至將傳統習俗納入教會禮儀當中,會在聖堂彌撒當中祭祖。有教堂更會設立可以向祖先上香的牌位,不過就清晰說明行動只屬追念。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能反而不會與其他宗教有所混淆,但他自己就不習慣這樣做,所以到訪當地教堂時都沒有上香。

雖然有向祖先上香的做法,但台灣天主教友與拜祖先的家人之間仍有張力。當地宗教學者潘春旭曾在論文中分析,因為天主教准許信徒拜祖先,但絕不能把祖先當神拜,神只有天主一位,可是傳統信仰家庭的祖先是與神明一起供奉,兩者同時受到祭拜。他指出,若教徒與家人一起拿香拜祖先,既要當作看不見祖先牌位旁的神明金身,還要擔心不知家人怎樣看其天主教信仰。

潘春旭指出,只要與家人一起拜祖先就會出現衝突,這源於祖先與神明的緊密不分,「你在神明信仰的脈絡裡怎能不想到神明?」他認為,唯有在離開傳統信仰脈絡,在天主教信仰內拜祖先,衝突才會消失。「他們拜祖先的概念是天主教的紀念、孝順,神明概念已被清除乾淨了。」

除了拜祖先,台灣天主教還有拿香祈禱的做法。華視早兩年曾報道,雲林莿桐鄉有間過百年歷史的「樹仔腳天主堂」,教堂外面紅磚綠瓦,入面有牌位與插香用的香爐。該堂王修女指這是「禮儀本地化」,跟當地的風俗民情結合,她這樣解釋點香的意義:「我們華人的習慣,因為這個香點起來,裊裊上升的香味,就是代表我們祈禱的香味,已經上升到天庭。」

宗教行為因不同地方文化有所差異,在外國的聖堂不時見人在聖像前擺蠟燭,陳頌軒指這其實也是象徵祈禱,相信是有些人習慣在祈禱後用具體行為來表達,這種做法在香港比較少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例如在進教之佑堂的聖像前和教友遺照前,就設有位置讓人點蠟燭。

文: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