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社:市區地盤面積近266公頃 記者實地走訪九龍城了解工程影響
你屋企附近,多唔多地盤工地?鑽探聲嘈吵,啲塵飛到周圍都係嗎?遠在北方的新田科技城剛通過不合格的環評報告,半隻腳踩咗入濕地;但與此同時,其實市區好多條街都重建緊,多處塵土飛揚。本土研究社日前在社交媒體發文,指出諸多市區地盤總數達420個,總佔面積近266公頃,差不多14個維園咁大。但只有51%的地盤面積,有做環境評估。九龍城區的工地最多,《低聲道》記者今日走到九龍城實地觀察,看看地盤情況以及對附近店舖的影響。
▍ 本研社:九龍城、土瓜灣最多工地
根據本土研究社的調查,九龍城區的工地最多,其中有一大部份是啟德工地,但九龍城舊區、土瓜灣,也「幾乎隔一條街,就見到一個地盤」,其中九龍城大型工地佔當區面積的12.5%,即八份之一。可是,除了啟德、西九文化區、中九龍幹線外,仍有總共面積相等於14個維園、卻零散於各區的「小型」工程,都沒有做過環評報告。
記者今天(24日)到九龍城舊區視察,發現在下雨天,仍然有恆地南角道項目、啟德道/沙浦道24號至82號兩個大型地盤開工,不時聽見鑽探聲。位於城南道的「太子道西452-464號」地盤、衙前塱道3至13號的原大華大廈地盤,則暫時沒有開工。不遠處的獅子石道也有兩個已經夷為平地的地盤。除了拆樓或起樓地盤外,維修外牆的棚架,記者至少看見7至8個。
本研社指出,比起大型的郊野工程,小型的市區地盤更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有需要評估工程對居民環境的影響。例如工地的嘈音、塵埃,釋出的廢物與污水,如何影響附近的街坊,甚至會否引來鼠患。現時《環評條例》只是以個別工地為單位,決定有否做環評報告的需要。但九龍城區大量零散密集的工地,互相加劇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卻不在法規處理範圍內。
▍ 九龍城園藝舖店主:拆樓影響生意,起樓遙遙無期
衙前塱道地盤隔蘺的小巷,有間細小的園藝舖,有兩個名字:「華利園」、「王民聲園藝」。原來坐在路邊做生意的先生是王民聲,「華利」是父親王兆華檔口的名號,子承父業。另外還有「華利鞋」的招牌,原來王父同時也是造鞋匠。王民聲既修鞋造鞋,也種花賣花。
王民聲說,新樓建成之後,或會帶來人流,令生意更好,但早前拆樓之時,地盤不時會封路,「咁仲邊有客嚟?」而且地盤工程進行時還會漏水,打樁時噪音難耐,掀起的塵土令空氣變得混濁,影響盆栽的生氣。他更說,拆樓之前,有地盤人員過來,要求他出示小販牌照。但按照《小販規例》,只有食環署署長書面授權的公職人員或警察,才可以要求小販出示牌照,王民聲形容地盤人員行為是「蠱惑」,形同「想趕佢走」。
樓去年已拆,可是今日不見開工,原來是停了工。王民聲認識曾在該地盤工作的工友,指工程承辦商拖欠員工3個月糧,「依家打緊官司,所以先停工。」王民聲指,不遠處的獅子石道地盤,已經停工多年,不知大華大廈這個地盤又要拖多久。記者到過該兩個地盤看,入面已經長出不少野草。
記者問過大華大廈、城南道地盤旁的泰國餐廳,兩位員工都說工程不太影響環境衛生,其中一位說,工程人員也有跟他們接洽,商討何時開工才能減低對餐廳生意的影響。
九龍城舊區有不少泰國餐廳,惟根據記者觀察,只有「王民聲/華利」一間園藝舖。雖然今日到衙前塱道看,園藝舖似乎開在後巷,予人「不正規」的觀感,然而翻查九龍樂善堂《九龍城人・情・味》一書,有一章訪問了王兆華,相片中的「華利園」更像是地舖而不是後巷地攤,當時大華大廈還未拆卸。
▍ 更多工地的環評程序將被「精簡」
《環評條例》過往規定,任何市區發展或重建項目,只要面積佔20公頃,影響人口達10萬,就需要做環評報告,評估工程對居民的影響。但本研社指出,條例在2023年被修訂後,不但環評程序被「精簡」,連需要環評的工地面積門檻也被抬高,提高到50公頃才需要做環評。西九的面積為10.7公頃,50公頃即差不多5個西九文化區那麼大。
本研社憂心,日後將有更多工程無須顧及對居民的影響,遑論做緩解措施減輕居民蒙受的煩擾。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