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與其教人做嘢不如活在當下

拍過《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在眾人眼中,彷彿成為學童自殺問題專家,有人在講座上問他對老師和家長有甚麼建議、有人私訊向他分享自己的童年陰影。他卻自言,拍戲初衷只是說出朋友輕生的故事,根本沒想那麼多,上映後排山倒海的期望,其實重得令他崩潰,他卻難得的能夠保持清醒,知道電影並非要解決問題,而是能夠帶出討論;與其「教人做嘢」,不如好好活在當下。

▍  拍戲打開討論就足夠

早前的S+高峰會暨博覽中,卓亦謙分享,2015年他已經有《年少日記》劇本的意念,但當時覺得「唔好搞」,一來覺得沒人會有興趣,二來也害怕引起模仿效應。可是,後來他從新聞中發現,學童自殺的數字不跌反升,「原來世界無變不特止,仲越來越衰。」他突然覺得:「唔係喎,唔講先至可能係咁耐以來,個問題都係會繼續(的原因)。」

透過電影藝術,又可以解決學童自殺的問題嗎?卓亦謙坦言:「我覺得從來都解決唔到,但係佢可以提出一啲討論。我覺得佢係開咗一個topic,觀眾睇完之後,邊度我拍得唔好,你返去鬧下,你都會討論一下呢件事。」他指韓國一齣講述孤兒院院長性侵孩子的電影《溶爐》,上映後案件是有翻案,但這是極少數電影在現實中「做到啲嘢」的例子。

▍  與其教人應該點做,好好食餐飯好過啦

在《年少日記》上映以來,卓亦謙出席過很多場分享會,一次他被問到有甚麼方法可以建議老師和家長,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吓?我本身無諗咁多嘢。」他的社交媒體也收到很多訊息,是觀眾講自己的童年陰影、自己即將要做老師或社工等,對卓亦謙來說,這些訊息卻「重到我崩潰」,因為他沒有相關專業,自覺「講咩都係死梗」,只能夠回應:「希望你講咗出嚟舒服啲。」

面對這種期望,卓亦謙心情複雜,一方面感到對方好像多年沒機會抒發,可能很期望可以得到一個答案,另一方面他卻真的沒法提供答案:「唔通你畀佢個撒瑪利亞電話佢咩?只可以同佢講take care。但我同一個講take care,同第二個講take care,我自己都覺得好差。」

《年少日記》其中一幕,是飾演父親的鄭中基在醫院與兒子相擁,不久父親與世長辭。卓亦謙說兩父子之間有心結,十多年來沒真正對話,到那一刻大家都很崩潰。他想像,如果父親翌日病情好轉,兩父子之間的隔閡仍然會存在,「只不過喺嗰個時刻,佢哋兩個嘅心理都需要出口,而對方係世界上唯一知道、掛住同一件事嘅人咁解。發生咗嘅事情無得改變,但如果有一個人傾下計、互相擁抱,係已經好好多。」

「香港人好鍾意教人做嘢:你應該點點點、你唔讀書第時就揸兜、而家飲罐可樂就會痴肥。好多呢啲咁嘅嘢。好厭好煩,成日講啲我唔知嘅嘢,講嚟做乜呢?不如當下好好食餐飯好過啦。」

文:LH

Previous
Previous

進一步出版社結業 丁南僑社長指香港再難出版理想中的書

Next
Next

伊朗導演被控危害國安 判監8年且要受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