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 建議政府肯定拾荒者對回收、衛生的貢獻
上星期六「拾荒者福祉關注組」發表了「2023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報告」,受訪的拾荒街坊平均月入中位數只有$750,超過60%的身體有「工傷」,更有超過40%曾被回收舖「呃秤」。「拾平台」建議,政府肯定拾荒者對回收業及社區衛生的功勞,並增加退休保障,讓老年人不致為了生計而拾荒,勞損身體。
▍ 拾荒月入中位數只有$750
受訪的701個拾荒者當中,60至79歲佔了超過70%,女性超過80%,可知大部分都是婆婆。其實很多拾荒街坊也覺得,「執紙皮婆婆/伯伯」是適合他們的稱呼。雖然有61.7%的受訪者說拾荒是為了「幫補生計」,更有30.9%說是要「賺取基本生計」,但他們拾荒的月入中位數卻只有$750,佔他們整體收入中位數$6000不夠六分一,而「整體收入」已經包括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子女供養。如果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有53.9%的受訪者指他們仍會繼續拾荒。同時,2023年為了環保而拾荒的受訪者,比2018年多了約15%,至41.7%。
有62.6%的受訪街坊說有「工傷」的情況,長年累月的拾荒工作,令他們五勞七傷。最常見的是腰痛、腳痛、手痛,風濕關節痛、肩痛也不少。48.7%的受訪者有經常到醫院診所覆診的需要,最多人去的是骨科,有14.1%。
不論是社區中心、宗教團體、議員辦事處的活動,還是旅行、興趣班、小組活動,都有超過70%受訪街坊沒有參加過。受訪的拾荒街坊,每星期工作日數的中位數是7,即是每天都要工作,而平均每日工作時數的中位數則是5小時。
受訪之前的三個月內,有10.9%街坊被食環署充公財物,包括回收物、鐵車仔、金錢,甚至身分證,只有13.3%的街坊能取回被充公的物件。
同一段時間內,近半數拾荒街坊有回收物或個人財物被偷。也有43.6%的受訪拾荒者說,曾被社區回收舖「呃秤」,也有27.6%和13.4%受過市民或回收舖之外的商店不友善對待。
▍ 跟拾荒街坊合作才能做到社區回收
「拾平台」在調查報告建議政府與拾荒者合作,建立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只能回收家居廢物,回收都市固體廢物的龐大工作,還得靠拾荒群體的勞動。拾荒者不但肩負起回收大量紙皮的工作,更清理了堆積路邊的垃圾,保持環境衛生。食環署可跟環保署保持溝通,遇見拾荒者「阻街」、「整污糟條街」時,又可以先聯絡民間組織。
除了肯定拾荒者對社區衛生及資源回收的貢獻,「拾平台」還建議政府善用社區公共空間,讓拾荒者做回收。垃圾站、公園、公廁、街市、天橋底,其實都可以停泊鐵車。調查報告以信義會的「拾連」計劃為例,指出商舖門口、後門、側邊的後巷也可以是拾荒的工作場所,政府可以參考這個計劃,制定拾荒的工時。
目前拾荒者主要回收的是紙皮,「拾平台」推斷政府「有價回收」廢紙有效提高回收紙皮的動機,如果可以推動塑膠等其他物料的「有價回收」,或可吸引拾荒者回收這些物料,減慢它們送去堆填區的速度。
▍ 不應要老人為生計而拾荒
有33.4%的受訪者說,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就不會再拾荒。「拾平台」指出,這反映香港的退休保障不足,並建議政府檢討設立全民養老金制度的需要。
編按:「拾荒者福祉關注組」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靈合長者健康中心、聖雅各福群會——露宿者綜合服務、新福事工協會——拾平台、慈悲香港、同路舍及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組成。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