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肆用即棄餐具 外賣到會公司指成本增六倍
今日開始,政府規定食肆不能再用即棄塑膠餐具,這對飲食業前線的影響有幾大?提供外賣到會服務的「五餅二魚美食料理」說,紙餐具的成本是膠餐具的七倍,而膠餐具的功能,也難以由紙代替,不過「無辦法啦」,仍要改用紙。素食餐廳「素年」則指,雖然他們的即棄餐具本身就用木、紙,所以今次禁膠的影響不大,但膠餐具比木製和紙製的價格相距甚遠,所以很明白同行的困難。
▍ 到會公司:塑膠餐具與飯盒難以替代
「五餅二魚」其中一位負責人胡小姐說,如果餐具不用塑膠,紙已是最好的選擇。香港濕熱,木餐具很易發霉,如果裝在紙袋又發了霉,待客人發現投訴,就有麻煩。紙餐具雖然易爛,用在飯餸上會變軟,但起碼不會發霉。
目前在政策首階段,膠飯盒仍然可用於外賣,但亦將在明年禁止使用。胡小姐表示,現時紙飯盒跟膠飯盒形狀不一樣,而原本的的紙箱剛好可裝上若干數量的膠飯盒,改用紙飯盒會令物流成本提高。胡小姐曾跟供應商溝通,希望可將紙飯盒的大細改至跟膠飯盒一樣,但部分供應商要求有「最低攞貨量」,現時仍未找到適合的供應商。
不過,胡小姐說,凍食(例如沙律、汁醬)還可以測試用紙飯盒的效果如何,熱食卻未能找到塑膠的代替品。
雖然「素年」一向用木、紙的即棄餐具,但餐廳負責人何小姐說,木、紙的成本比膠高得多,而且容易打瀉、爛,使用時要想其他方法,例如用兩個紙兜去裝,但成本就會再增。
▍ 素食餐廳:自願才能真正減廢
除了即棄餐具的物料,「素年」早前也呼籲客人分享可重用的餐具,讓社區街坊可以使用,可惜反應不大。專送外賣到會的「五餅二魚」也指出,即使是教會或家居,本應有自家餐具,但以往通常也照樣要求他們提供即棄餐具,「唔想洗囉」。
雖然打從開舖就重視環保議題,「素年」卻從來不想讓人感到罪疚,而且認為自願思考才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政府強制食肆禁膠,「一定會少咗垃圾」,但大家只是被逼適應,甚至有人錯怪「環保人士帶來生活不便」。「素年」固然落力向中產階級推廣環保意識,但不會要求基層去想日常生活如何「更環保」,例如將垃圾拿去「綠在區區」。負責人何小姐指出,基層已經「被逼環保」,缺乏造成污染的消費力(例如去旅行),如果要求更多未免強人所難。
自願愛護生態的人其實不少,例如有義工將餐廳的咖啡渣送到農場做肥料,有餐廳煮每道菜都用上本土農作物。但何小姐認為,有政府的資助,有心人才能做得大規模。例如現行的農場「有機認證」不包括自家製作的肥料,如果政府承認由廚餘製的肥料,運給本地農場,那不但能減少廚餘垃圾,更能支持本地農業,減少送外地菜來港時釋放的污染物。
▍ 飲食原是眾生結緣的機遇
香港基督徒自然保育工作者團契成員Yvonne指出,即棄餐具的主要問題不在物料,而在「即棄」。木或紙餐具的確較易分解,但生產過程要砍掉大量樹木,成品卻不及膠那麼容易塑形、防水。發明塑膠的科學家,原意是減慢人類對樹木、礦物的消耗速度。其實塑膠不是萬惡,「即棄」才是,因為塑膠的特性,原本就是耐用,可以重用。
Yvonne雖然認為,現代貪方便、貪平靚正、貪新忘舊的消費主義已令地球眾生傷痕纍纍,但與其說人要孭起「贖罪」的重擔,不如說是上帝邀請人經歷救贖歷程之中的艱難與盼望。她提議,教會可否加入重用餐具的行列,接收別人用過的餐具,借場地或清潔劑給洗碗工人,又借出餐具給人使用?即使預備、清潔餐具有時「麻煩」,但享用土地出產的食材,欣賞煮食者的心思,其實是眾生連結的契機。環保不只是共苦的使命,也是共樂的召命。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