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垃圾不減 關鍵在買得快丟得快的消費模式

週末夜晚,行經旺角登打士街,垃圾筒總是塞得滿滿,膠碗滿地。旁邊就有個垃圾站,垃圾積得快也清得快,好似運走一袋袋垃圾,就係「排泄暢通」。同樣是週末,如果行將軍澳的山,不遠處就有個不斷擴大的堆填區,「消化不良」的土地卻赫然在面前。回到登打士街,隔鄰的煙廠街有間樓上教會,日前就有綠惜地球的Vivien分享,如何面對香港的「垃圾」文化。

▍   垃圾不減之謎

Vivien開門見山說,根據政府2022年的數據,香港人每日棄置過萬噸垃圾去堆填區。過萬噸係咩概念?即係473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好誇張。將軍澳的堆填區較近民居,廚餘臭味引起居民反對,所以較為人所知。將軍澳毗鄰清水灣郊野公園,Vivien說以前行山也聞到臭味,直至它停收廚餘,臭味才逐漸消散。「唔代表無咗啲臭味,只不過去咗另外兩個堆填區。」一個是接近邊境的打鼓嶺,另一個是屯門的稔灣。

最近政府想在打鼓嶺旁邊劃出紅花嶺郊野公園,是久違的新郊野公園,但到時廚餘臭味又如何是好?不能因為臭味遠離民居,就假裝了事。香港棄置的垃圾,包括「塑膠」、「紙料」與主要是廚餘的「易腐爛廢物」三大類,從2013到2022年,除了疫情稍為下跌,數量一直「穩步上揚」。這個「垃圾不減之謎」,可以如何拆解?

▍   香港拋垃圾好似唔使負責

Vivien解釋,「綠惜地球」強調「惜」,就是因為「買得快、丟得快」的「貪方便」消費生活模式,正是香港垃圾量很難下跌的關鍵。在香港拋垃圾「零成本」,因為食環清潔工同樣「清得快」。剛扔掉的膠樽,很快就被運走,條街又乾淨企理返,「好似唔需要付代價」。

「唔使負責」,就沒有動力思考如何減廢。Vivien舉例說,書紙、報紙的家居回收率特低,而廚餘也同樣與家庭的飲食習慣有關。不少小學生的飯盒,也只是「食咗幾啖就扔」,很難說與家教無關。另外,千人盆菜宴這類盛會,其實可以申請政府的免費餐具,無須浪費即棄餐具,只是我們沒用心去找罷了。

「垃圾」當中,還有不少可以回收的「資源」,例如膠袋、膠樽、發泡膠、紙皮等。Vivien卻指出,即使有心分類,香港舉辦活動的場地也未必有合適的支援設施,以至許多可回收的資源,最後仍被當做垃圾送去堆填。

▍   大型活動應該設有回收支援

所以,綠惜地球推動event go green的工作,希望企業舉行的短期大型活動,例如渣馬、越野跑、展覽、演唱會等,都可以減廢、減碳,以及山野無痕。Vivien認為,回收箱、垃圾筒應該「拍住上」,回收箱可以用較鮮明的顏色,如果照用黑袋、綠箱,「你加咩標籤都無用,市民照當係垃圾筒㗎喇」。不過,她觀察,近年市民的回收意識已進步不少,負責提醒市民辨清垃圾與回收資源的義工,雖然角色仍然重要,但工作已輕省不少。

她提議,舉辦活動前,可以思考幾個問題:預備的物資是否必需?是否合適的數量?有沒有可以重用的選擇?可以回收嗎?現場可否支援回收?Vivien續指,幾乎每場會議、每個展覽講座,座椅都預備至少一枝樽裝水,跑步場地的水就更多,然而很少會場有回收設施,於是許多膠樽就被逼棄掉。

如果可以事先聯絡可信任的回收商,或者拾荒街坊,即使是大型活動,也可以剩低甚少垃圾,如果按1件大型垃圾$11的計算,不過數百元。例如渣馬的即棄紙杯,就由綠惜地球接洽「喵坊」,轉交他們回收,減少大量垃圾。

該聚會為人間學苑(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舉辦的「垃圾收費,誰要埋單?」分享會。

文:JC

相片來源:

1、講員:人間學苑 HEAcademy(主辦單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

2、渣馬、毅行:綠惜地球網站、FB

Previous
Previous

天婦羅的起源同大齋期有關?

Next
Next

食字:八福逗父、撐你就祈、返初、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