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台北書展邀請香港文化人分享文學與建築

昨天,台北國際書展開幕,設有「兒童主題」、「漫畫館」、「公民書區」等,「國際區」也有香港的學術、文學出版社參展,更邀請了不少嘉賓分享專長的領域。例如《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作者彭展華、《香港文學大系》的主編陳國球、熱愛音樂的詩人陳智德、《日常運動》的作者梁莉姿。

▍   粗獷的學校與教堂

在台北書展講解香港粗獷風格建築的彭展華,寫過《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這本書,用粗獷主義(brutalism)做引線,遊走香港。聽到「粗獷」,以為跟工業大廈有關,但原來不只工廈,還有不少中學、教堂,甚至大學、醫院建築,也受這種風格影響。

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黃大仙的神託會培敦中學,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慈雲山沙田坳道聖公會青年退修會所、沙田的天主教聖歐爾發堂,中大的兩座圖書館、荃灣港安醫院⋯⋯如果你去過這些地方,可能發覺她們都是偏矮長,不會太高,而且線條闊大,看上去粗糙卻並不生硬。這些建築的社會功能雖然殊別,卻隱藏某種共鳴,而彭展華的書,就是梳理她們的連結。


▍   為香港文學鋪磚

今天在台北介紹《香港文學大系》的陳國球,是這套書的其中一位主編。「大系」一詞取自五四文化運動時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有「成一體系」的意思。第一套《香港文學大系》在2016年出版,時限由1919到1949年為止,不但有新詩、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等傳統分類,還有舊體、通俗、兒童文學,另有文學史料,共12卷。

單是第一套,已經相當龐「大」,而2020年出版的第二套1950至1969年的「大系」,更加上話劇、歌詞、粵劇。若非專研香港文學,大概沒興趣開卷,但這類吃力不討好的「鋪磚」工作,又總須有人來做。小編遇見這套書,是在中大的香港文學特藏書櫃,可惜現在書櫃已不知去向,整個特藏區都變得玻璃通透,沒有書室研讀的意味了。


▍   今宵當如何珍重

《香港文學大系》其中一位新詩主編陳智德,後日與其他嘉賓受邀在台北書展分享「港台老歌如何印刻我們的生命」。除了本身是詩人「陳滅」,他還是學者「陳智德」,寫過《根著我城》追溯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史,厚厚的書藏著苦心。去年他出版了《樂文誌》,呼應他的另一本書《地文誌》,走過地貌與字粒的黑白沉默相,又飄到港台流行歌的音色追憶城市遺痕或遺恨。

讀者可能聽過My Little Airport甚至LMF的〈今宵多珍重〉,「聽日又未必會係咁」。但原來同一句說話,流連幾代移民的歌喉,令作者說「不知如何珍重」。


▍   縈繞日常生活的運動傷痕

明天分享「傷口與文學的連繫」的作者梁莉姿,近年接連寫出《日常運動》、《樹的憂鬱》等小說,或迎面或側面擁抱,社會運動遺留不能磨滅甚至無法癒合的創傷。

《日常運動》場景是2019年,沒有明寫外面的風火,但一切都在影子重疊的喧嘩中隱藏。假裝無事而說笑,才能略為掩去過重的擔子。一切過去了,卻只有自己生命的軌跡改變。

除了這些,還有設計、翻譯、女性寫書評等題目,身在台灣的香港朋友,不妨過去聽聽。

台北書展香港講座系列的時間表在這𥚃可以看到:

https://www.tibe.org.tw/tw/show_detail/63/126/631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