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份強調正向教育成問題 學生壓抑不敢求助
有冇諗過,有時社會太正面樂觀、太過強調「聽日一定會好天嘅」,都可以係一種問題?
▍ 正面如成為唯一價值 就變「有毒」
研究兒童及家長精神健康的社會工作系博士生張楚豪在一個探討精神健康的活動中談到,香港有著一種「有毒的正向」(toxic positivity):正向積極本身是好的,但當它成為了唯一的價值和教育,要每個人都開心,就變成「有毒」。這樣的氛圍下,大家會慢慢覺得,「因為你唔夠正面,所以你唔開心。」
張楚豪說,其實不只香港,其他地方如美國、英國都有這種「有毒正向」的討論。他解釋,「正向」流行是因為符合市場需求,當人們快點「解決」不開心的問題,便可以繼續如常工作,以致帶來生產效益。
原來,2018年有個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的研究,就發現社會在過份強調正面的氣氛下,學生們就更喜歡到一些secret page匿名訴說自己的不開心,甚至分享有自殘傾向;回到學校,他們卻裝作快樂。「他們(更)覺得如果不開心,就是自己無用。」
「他們只能暗自不開心,覺得自己很孤單,是異類……不想求助。」
▍ 令年輕人感到被接納
前兩年教育局也有份文件,叫家長做學生全人健康的守門員,結果,「我們卻創造了一群焦慮的學生、家長,甚至老師」。不但家長與學生,張楚豪指,現時回應學童自殺問題的三層應急機制中,老師要發現學生的問題,壓力也很大。
他指電影《年少日記》中,教鋼琴的Miss Chan成為主角的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她對主角的接納,曾經暫時延續了主角的生命。同樣,助人者也應與年輕人更多同行,令年輕人覺得被接納相當重要。
「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覺得有人接納他的感受——原來係可以唔開心,對他會是一個幫助。」
▍ 以藝術反映和紓解憂慮
同場,註冊藝術治療師陳玉琪亦分享她到學校辦藝術工作坊的經歷。一次,她請一群中六學生自由作畫時,等候了一段時間,班中都沒有人下筆。她察覺學生都有一種創作的焦慮,在沒有指導、沒有明確答案下,都擔心自己會錯而不敢下筆。
在她接觸的學生中,很多都反映類似傾向,通常都是看重學業成績,很害怕會選錯路。
她又提及疫情間長者不敢出門,有長者感到孤單,便在門上畫上一隻耳朵,向耳朵傾訴。雖然這也是透過藝術來幫助其舒緩情緒,但她想起那個場景,卻是莫名的難過。她指重要的,仍是人的陪伴,可幫助人面對孤單的感覺。
講座主題為「社會及時代變遷如何影響對精神健康的關懷與回應」,1月13日上午於The Corner舉行。
文: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