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大學生患抑鬱症入住精神病院 出書談自殺、自殘背後想法

抑鬱症常被人們誤解,被認為是恐怖的疾病,人們對此避而不談。大學生芛昀(筆名)在患病期間仍堅持寫散文,把自身經歷以半虛構故事形式結集成書,期望打破誤解,讓大眾了解情緒病患者所面臨的困境:「情緒病唔係啲咩唔見得光嘅事,希望大家多啲去關心身邊嘅人,因為你永遠唔知你隔離嗰個人經歷緊啲咩。」

▍ 中學生一定會有壓力,是正常事?

今年21歲、就讀港大醫療相關學系的芛昀,從小品學兼優,是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女。她坦言,早於中三時已經發現自己受情緒困擾,初時以為是學業壓力過大,她很想努力改善自己,無奈心有餘而力不逮:「當時都冇咩點懷疑自己患病,純粹只係諗會唔會係burn out咗?」

芛昀說,當時一心想專注在學業上,但後來情況日益嚴重,完全不受控:「冇辦法再去做任何嘢,返唔到學,考試只係做到半份卷,開始覺得自己係咪情緒上出現問題。」她嘆言,當時她每日只想賴在床上,常感到焦慮、更曾想過輕生。

直到中六、臨近考公開試,校長親自致電給芛昀家人,輾轉求醫後,芛昀證實患上中度抑鬱症和強迫症。芛昀形容,那段日子真的很黑暗,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完全係行屍走肉,連呼吸都覺得好辛苦......」

▍ 入住精神病院的兩個月

升上大學後,芛昀的強迫症狀開始逐漸緩解,不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然而,她仍深陷抑鬱症的困擾,她直言,當時仍怪責自己公開試的表現不如理想:「因為唔太滿意自己的學業成績,當時一直都好介懷,覺得自己好失敗,連唯一嘅事都做唔好。」

及後,芛昀再度求醫,同時會見校內的臨床心理學家,經過認知行為治療後,情況逐漸穩定。不過到了今年二月,她病情復發,須入住精神病院。她笑言,入住前有過許多對精神病院的想像:「當時覺得會唔會係有好多好恐怖嘅人喺裡面,日日想去傷害人或者日日大嗌,啲人話精神病院係瘋人院,係咪真係咁?」

當時芛昀入住的是六人一間的「非刊憲病房」。她解釋,該病房規則相對寬鬆,允許在房間內自由活動,雖然不能使用手機,但她在住院期間結識了許多朋友,逐漸學會幫助身邊人:「喺入面遇到更多嘅係同正常人、普通人冇分別,好多人心底係好善良,寧願傷害自己都唔會傷害其他人。」

原來可以生活都是一種救贖

至於開始寫作,芛昀憶述,是源於某次中學課堂,老師要求每人繳交一篇文章,在同學和老師鼓勵下,她便開設ig專頁寫作。她指,初時純粹是用來抒發個人感受。未料到公開賬戶後,因緣聚集了不少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情緒問題的同路人,同時讓大家從中了解抑鬱症患者的世界 : 「寫作可以將我內心的感受形象化出嚟,寫完就好似抌咗一堆垃圾走。」

芛昀在住院期間寫過一篇題為「原來可以生活都是一種救贖」的文章。她表示,這句說話是她在入院後兩三個禮拜後對臨床心理學家所說的。她指,當時床上往窗外看能見到自己的學校,平時觸手可及的地方,在住院後變得可望而不可即:「見到曾經對我嚟講好容易擁有嘅野喺正我眼前,但我偏偏就係去唔到,覺得自己好似忽略咗好多嘢,可能生活中小至可以返學都係一種救贖。」

▍ 出版第一本書談自殺 盼大眾了解背後真正想法

籌備一年時間,芛昀決定將她在抑鬱症期間寫作的半虛構散文作整理,出版她的第一本書《自殺以後,我想讓世界知道的事》,一圓她兒時的夢想。書中談及的內容有關自殺及自殘,她強調並非想鼓勵讀者仿效,而是想讓大眾了解行為背後的真正想法:「有啲人可能話我哋唔理人哋感受、唔知足,但就係因為我哋顧及太多,寧願傷害自己。」

對芛昀而言,書寫自身經歷和感受,有助她整理思緒和紓解情緒。同時,她想讓同路人明白不是只有自己一個孤軍作戰 :「想畀佢哋知道佢哋嘅感受係有人會明白、有人會聽,可以畀佢哋有對內接納自己的勇氣,對外有尋求協助的勇氣。」

文:Karina

網上文字輔導服務
天使在線:www.teensonline.hk
Open噏:91012012(Whatsapp)/ www.openup.hk
Chat窿:www.chatpoint.org.hk

熱線服務
青年新領域青少年精神健康熱線:26357709
撒瑪利亞會24小時電話熱線:28960000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青少年支援熱線:23892227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27778899
生命熱線:238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