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調查:近一半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失敗

「你都唔係好慘啫,大把人慘過你啦」,你有冇聽過呢啲說話,覺得失敗後再次受傷?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調查發現,接近一半受訪青少年自認為失敗,愈半曾遭二次傷害,損害精神健康,他們盼望別人諒解:「我知你已經好努力!」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今年6月至9月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597名12至24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失敗經歷,結果接近五成(48.3%)青少年自評人生「失敗指數」為6分或以上(10分為滿分),傾向自認失敗。有82.1%受訪青少年把「失敗」定義為「未達到自己理想或預期目標」,其次為「自己的強項或能力不能充份展現」和「未達到其他人理想或預期目標」。而造成最大影響的失敗經歷,77.2%的青少年表示與「學業成就」相關,遠高於第二的「個人能力展現或發展」和排行第三的「朋輩或人際關係」。

另外,超過六成的青少年表示害怕失敗,主要與他人期望相關,例如「怕別人對自己失望」和「怕連累別人」等。調查發現,相比追求成功,青少年更擔心面對失敗,但青少年越傾向迴避失敗,精神健康便越差,而追求成功則與精神健康則沒有顯著關係,反映教育青少年面對失敗更能夠促進精神健康。

調查亦發現,青少年在經歷失敗後再遭負面回應,便會形成二次傷害;二次傷害愈大,精神健康愈差。一些較常見的負面行動,包括「過於關心我」和「未經我同意,把事件對外透露」等均使青少年再感到受挫,而超過一半(55.0%)的青少年表示,曾在經歷失敗後再遭他人責備,其中再有76.5%指出,責備來自家人,調查指,家人施加的二次傷害甚至比青少年本身的失敗經歷對精神健康影響更大。

調查又指,青少年最不希望從他人口中聽到的說話是:「你都唔係好慘啫,大把人慘過你啦」、「叫咗你聽我講啦,你又唔聽」、「我哋以前仲辛苦啦,唔係咁都捱唔到嘛」。相反,青少年最希望從他人口中聽到的說話,首三位有:「我知你已經好努力」、「抖下先啦」、「我喺度」。

機構建議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合作,協助青少年正視失敗經歷,確立個人價值觀、加強家長對有效的親子溝通和情緒回應技巧,以及減少對經歷失敗青年的標籤等,有助青少年面對失敗和促進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文: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