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全人發展委員會籲政府「先保育後發展」北區濕地

最近政府諮詢公眾對北部都會區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的意見,兩日後(20/1)就截止。天主教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昨天發表意見書,期望政府可以「先保育後發展」,關懷環境生態、本地魚業養殖文化,而不是以牟取利潤為主要目標。

▍   濕地雀鳥、本地漁民才是生態系統的主體

近年「綠色旅遊」流行,山野多了方便的石屎路徑,而北區大都會,也想興建鳥屋、瞭望亭「方便」候鳥棲息、旅客觀鳥。

意見書卻認為「也應考慮荒廢魚塘的本質及歷史」。香港魚塘由人手圍築,多設在元朗墟附近,八十年代養魚業盛極一時。雖然後來香港依賴進口海鮮,魚塘大多「荒廢」,但剩下來的漁民不但仍有養魚,也讓候鳥捕食小蝦小魚。

香港魚業發展、大地與社群的共處關係,都是不容忽視的珍貴資源。意見書直言,濕地棲居的雀鳥、本地社群及漁民,才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著重他們,才能建設新的文化空間。

▍   濕地魚塘是天然的防洪屏障

意見書寫出,魚塘能天然吸水,可在「世紀暴雨」來臨時緩衝及防洪。香港習慣用水泥防災,例如拉直河道、興建防波堤,但委員會覺得這是治標不治本,水泥更破壞環境。除了興建水泥渠道,其實還可以復育河道,保存現有的漁塘。

除了吸水,漁塘還能降温。用水泥興建的城市吸熱,夏天時特別難受,濕地還可以調節城市的微氣候,委員會形容漁塘的價值是「無可取代」。


▍   濕地系統自然生成不能人工分割

委員會提及,米埔后海灣是《拉姆薩爾公約》的國際級濕地,孕育了許多生物。政府起初也看到她的生態價值。但第二次諮詢時,濕地範圍卻大幅減少,改以人工濕地補償。

意見書直筆寫道,雀鳥與野生動物不會看懂人工設定的濕地範圍。他們建議,依據生態的連貫與完整,建立生態走廊。

意見書屢次引用的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提及,城市的「一體感」很重要,市民不應活在封閉的社區。但這個「一體」,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市區、郊區社群的種種依存關係。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藝發局拒資助舞台劇奬頒奬禮 香港戲劇協會要求撤回有損藝發局聲譽指控

Next
Next

清潔工人職工會:工友憂垃圾徵費令工作量增加 未有相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