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格拉森》也是香港 遊走體驗劇場助港人尋回感受

你有聆聽過自己真實的感受嗎?在經歷前幾年社運、疫情後,很多人把自己的感受收藏,或者不願意再接觸自己的感受,慢慢變得冷漠。《格拉森》是由 @aspire.hk 幾位大專生及神學生創作的遊走體驗劇場,有五個獨立故事,各有一位主人翁以自白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透過讓參加者閱讀角色的生活片段,尋找自己被埋於一角的感受。

▍ 《格拉森》五個角色猶如現今港人掙扎

劇本名字《格拉森》源自一個聖經故事——耶穌治好被污靈附身的人,把鬼趕入豬群——希望從聖經故事中引發對現代處境的思考。劇場負責人Amanda認為,社會中很多人都被捆綁:學生被比較文化捆綁、在職的被職場文化捆綁、人被社會的大環境捆綁等。劇本中五個角色均帶有這個聖經故事中不同人的影子,他們的生活是怎樣過的呢?過程中角色對自己有甚麼發現呢?

大會在建構這五位獨立角色後,各設計了一杯符合角色性格或者故事情節的飲品。參加者透過選擇飲品來獲得自己的角色,因著參加者與角色喜歡喝同樣的飲品或相似的處境特質,增加對角色的代入感。參加者須配合劇情需要,在尖沙咀的不同指定地方經歷故事。

五位角色各自經歷不同的處境,例如興趣與工作的掙扎、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等,其中一個故事講述角色Felix要移民,他在離開前,與心愛的人分開,與自己熟悉的物件、朋友和地方道別,他如何看待離別呢?角色所經歷的或許正正是參加者生活所經歷的。

Amanda表示,面對社運、疫情後,人的失落、不安感、對未來的不明朗,使人們好像站在沙堆中,不知道如何站立般。但在現在的處境,依舊執著於社運、疫情未免「太唔落地」,我們既然都已身處現時環境,便要重新站起來,重新思考定位,找到自己的使命角色。作為基督徒的要努力作見證,沒有信仰的要努力生活,找到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好好看待自己的感受。

▍ 參加者有共鳴,亦有批評

過往數場活動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參加者。Amanda引述其中一個參加者分享,收到劇本後,她馬上感到共鳴,在家中她是一個「乖乖女」的角色;工作需要,她要扮演一位好老師,也是家長的求救、發洩對象;在教會中她是好信徒,很多人會找她幫忙,但「從來冇人問過我想點」。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她真實的感受是怎樣,因此對故事有很深的共鳴。

除了共鳴外,亦有參加者批評劇場。因劇場曾以「劇本殺情感本」為題作宣傳,吸引了一些劇本殺的專業玩家。但他們認為《格拉森》不算是一個劇本殺,雖然有失望,不如預期,但他們仍然欣賞這份創作,亦給予了很多意見。這令Amanda很感動,「就算啲參加者覺得有疑問、有意見,佢唔係淨係過嚟批評你,而係畀好多嘅意見去改善。」溝通的過程令他們覺得很豐富和充實。

文:Fish

Previous
Previous

紀念離世毛孩聖餐崇拜 池嘉邦:我們會在上主懷中再次相見

Next
Next

聖經點樣形容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