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璋談邪教:為何絕望的人特別容易被吸引?
身處絕望中的人,特別容易被邪教所吸引。中大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陶國璋在《無聊、空虛、絕望......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一書中談到,邪教的特點是要求信眾把一切奉獻給祂,令信眾感覺「被承擔」,好像突然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懷,令人投入進去。他指正統宗教以團契形式給予支持,而邪教最大的特點是要求你全盤否定、完全放棄自己,希望你完全服從教主的話,甚至做一些很危險的事。
陶國璋接受本台專訪時指出,有些人覺得邪教很難定義,他則認為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信眾切斷與家人的關係,甚至是切斷跟社會的關係。當關係切斷後,再得到教主的指引,甚至被要求完成艱難的任務,過程中好像克服了平時覺得空虛、無助的感覺,「最重要是教主給了他一個確定的方向」。
「我想宗教需要有比較開放的態度。」陶國璋認為,在教義以外,宗教一般都重視修行,當中包括對自己的反省、調和與人的關係、寬恕等,很多時都要回歸自己內心與神的關係。曾是天主教徒的陶國璋指出,基督宗教所講的「因信稱義」、「愛你的鄰人」等,也令人不會停留在自己身上,而是會賦予人能力「走出來」,以做義工等方式去實踐愛,這是一般宗教的正面價值。
不過,從人性的角度分析,陶國璋認為當人到了要帶領人的階段,可能會把他的經驗、對人生的反省、對教義的看法絕對化。他認為即使是宗教問題,教義其實很多時都可以開放討論,但若一個帶領者覺得自己已把握所有的真理,成為絕對,而又對世俗的世界有一種討厭,就可能變成小圈子,甚至排斥和其他人交往,要求教友「結婚、交朋友都要在團體內部」。
陶國璋坦言,也聽過一些令人擔心的例子,而他認為自我封閉不是基督宗教應有的真實處境,因為基督徒始終要實踐「愛你的鄰人」的教導,需要關懷這個社會,而不是獨個兒信奉主。「當你在關心其他人的時候,就會進入社會,會看到社會仍有很多不公義、仍有很多不幸的人......一旦對社會有所關心,就會盡自己的能力,對不同處境的人作支持和關心......不只是愛自己、愛教會,其實更需要對社會施出援手。」
「一般來說,宗教的特點是給你一些生存的指引,這剛好可以填補到內心的空虛。」陶國璋卻從另一角度看,這個時代的宗教氣氛相當淡薄,特別是歐洲,從前人一旦空虛就可能會歸向宗教,但現代社交媒體發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表意見者,而且一沉悶就會用分心的方式打發,而不是面對沉悶和空虛,這種態度或會令人停留在原地踏步的循環之中。
文:Lik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