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港大調查:逾六成半照顧SEN子女父親感羞恥

近年SEN兒童人數持續上升,特殊需要子女照顧者比一般兒童照顧者承受更大壓力。有父親照顧者擔憂SEN兒子因患病的失控行為在未來要負上刑責;另有半職爸爸因挑戰「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遭來旁人異樣眼光,被誤以為遊手好閒,令他感羞恥。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團隊今日(2日)發佈首項「父親道德情緒及參與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需求」調查,發現逾六成半(65.7%)照顧SEN子女父親在照顧過程中會產生羞恥感,另有逾七成半(76.2%)出現內疚感,團隊期望提升社會對男性情緒健康的關注,促當局增設父親照顧者支援中心。

▍ 憂兒子失控行為或要負上刑責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當Sir,育有兩名輕度智障子女,他分享大女兒曾確診輕度智障和發展遲緩,現時在主流學校就讀中三;小兒子今年10歲,3歲時確診輕度智障、自閉症及發展遲緩,正在特殊學校就讀。他指,兒子開始踏入青春期後較為活躍,會在交通燈轉綠時衝過馬路,有時會撞到途人,令他遭到受異樣眼光和言語責備。

他續指,兒子有次險些撞倒一名撐拐杖的長者,他隨即被責罵:「咁大個人唔識教仔㗎?『撞倒我要養我一世。』」這令他擔心,他日兒子若有更嚴重行為或要負上刑責。他嘆言,自己身為SEN老師,惟至今嘗試過各種方法都未能成功教育兒子,令他感羞恥。

▍ 「女主外、男主內」家庭受旁人異樣眼光

曾偉延則育有3名女兒,15歲的二女患有唐氏綜合症及輕度智障、9歲的三女約6年前確診自閉譜系障礙。他坦言,女兒年幼時由他主力照顧,太太外出上班,接送女兒上學時曾遭旁人異樣眼光,被誤以為遊手好閒,令他感羞恥:「畀人覺得冇咩用,好似搵錢唔夠老婆多。」

曾偉延指,不只是他會對女兒患病出現內疚感,其父親亦曾質疑是不是家族遺傳所導致:「佢好認真咁問我,係咪因為佢遺傳咗啲基因畀佢(女兒),令到個女搞成咁。」他觀察到父親會因他女兒患病而作出補償,例如會限制大女和三女吃雪糕次數,但對二女會較鬆手,「可以日日都食到。」

他表示,因香港生活節奏緊張,兩夫妻工作忙碌,照顧小朋友的時間不足,使女兒未能得到全面照顧、學習進度較慢,因此上月舉家移民到英國,盼全新的環境有助孩子成長和身心發展。

▍ 促推動「父職友好政策」

港大研究團隊於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以訪談及問卷方式進行研究,訪問31名父親,他們均育有2至12歲特殊需要子女,另一階段則向437位父親照顧者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當中逾七成半(76.2%)父親在照顧過程中會產生「內疚感」、六成半(65.7%)產生「羞恥感」,有近逾五成(50.6%)因而引發迴避行為、逾九成半(95.2%)出現彌補缺陷的補償行為。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督導顧問及助理講師盧啟聰指,現時本港並無官方數字統計主力參與照顧2至12歲SEN子女的父親人口。研究團隊估算,截至2023年,相關人數為12,554人。他表示,有受訪父親形容帶子女外出就像「把尊嚴放入雪櫃」,招來途人奇異目光,因而避免帶子女外出,形成終日在家「困獸鬥」。

他續指,華人社會受傳統父權觀念影響,父親的角色往往被忽視,男性較不容易開放訴説家事和尋求協助,照顧中或會遭受身心壓力,這有機會影響子女的成長和發展:「傳統觀念下會『望子成龍』,愛好面子覺得男兒有淚不輕彈,呢啲規範會令佢哋覺得有特殊需要子女係一種負擔。」

團隊建議,當局須加強社區教育以減少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污名化,同時增設父親照顧者支援中心,推動「父職友好政策」,呼籲僱主彈性安排他們的工作,以及增設「爸爸親子獎勵金」等,增加父親照顧者與子女相處時間。

文:Ka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