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當你被恐慌襲擊,會點樣面對?

驟然頭暈轉向、呼吸困難、似遇溺又似窒息,如果你突然被這些情緒淹沒,你會怎樣面對?當大學生Timothy毫無預警地被恐慌襲擊(panic attack),一時張惶、紊亂。讀心理學的他,知道這些症狀沒有連續超過14日,不符合病理學「抑鬱症」的定義,但卻更令他迷惘:應該怎樣理解自己撞上的生命問題?

Timothy 2021年6月遇上恐慌襲擊,突如其來像風浪,卻因為未符精神病定義,而選擇用「心靈貧窮」理解自己的困境,視情緒狀態為朝聖、療癒的契機。經過兩年的尋索,他終於能將思緒沉澱為文字,而這本新書就名為《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

▍    「心靈貧窮」的「少年財主」

信仰基督的Timothy後來想到,與其將情緒症狀視為「有待解決的問題」,何不換個濾鏡,看作「啟動療癒旅程的契機」?他想起耶穌的門徒跟他在船上遇到風浪時,驚恐失惜的神態跟自己不無相似。Timothy猜想,耶穌早就預料過會有風浪。但他淡定酣睡的姿態,卻可能反映「平靜風浪」其實不是這段的重點,「渡到對岸」的方向才是。

Timothy又覺得,自己像渴望跟隨耶穌的少年財主。他自小在教會長大,學校成績不俗,對生命有渴求與執著,比較拘謹、遵守規範、乖。但他「幾盡力都係去到嗰個位,『棘』住咗」,覺得生命「唔係好真」,欠缺活力。耶穌說少年財主「還欠一件事」未放下,Timothy覺得不是他的錢財,而是錢財背後反映上帝祝福的「宗教身份」。

或許財主「憂憂愁愁地走」並不是一去不回頭,只是一時意氣的「暴走」。不願意為神所動是人之常情。Timothy想,為何財主不可以來回往返,直至發現,放低執著的宗教身份,不是那麼危險?

「情緒瀕臨崩潰」的暴走狀態,Timothy指出是耶穌山上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之中「心靈貧窮」的某種解讀。其時猶太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四無傍依,情緒固然無法安頓。Timothy覺得自己同樣「心靈貧窮」,當內心的孩子長大得想掙破幼時織成的防護網,他卻害怕失去這塊網的保護,即使這層膜現已成為「拖後腿」的繭蛹。

▍    操練身體對情緒的感觸

開始療傷時,Timothy不但沒有馬上變好,甚至試過見完輔導,情緒更起伏。但他認為,要鬆開綁得太實的防衛機制,需要漫長時間。每個人的節奏都不同,「需要幾耐講唔埋」。

有次見輔導,要Timothy感受「焦慮喺身體邊個部份」,他承認當時不太感受到。他指出,覺察事物如何牽動情緒,學習跟情緒保持距離,避免將自己等同於那些念頭,是第一步。「操練身體」,讓情緒流通到因傷僵硬的身體,卻是重要的下一步。腦內雜念紛飛,築構的防衛機器運作可以很快,但身體感觸,釋放情感的呼喊出來,就可以很慢。

但他認為,自信、勇氣、冷靜這些特質,有時被說成是千辛萬苦的修煉成果,但其實只是人安然居住自己的身體時,自然而然表現的氣質。

▍    教會能否回應「關係斷裂」的現代社會?

Timothy認為,與其說自己經歷的情緒是「精神病」先兆,不如說是現代社會「關係斷裂」的徵狀。他強調,並不反對醫學體制對精神病的診斷、出藥,但體制「需要價值的指引」,不然像他那樣,既有情緒症狀又未要服藥的人,就更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走出去。

他又建議,教會除了「陪伴、聆聽」,面對精神健康挑戰,或者受精神病困擾的朋友,還可以對「精神困擾」作出神學詮釋。Timothy承認,比起精神病可以服藥,面對「挑戰」其實更易迷惘,因為沒有清晰的出路。但既然是同一位上帝呼召,那每條路不同,又何妨?

@timothysgrowthjourney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