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8成受訪青年人每日上網超過3小時,僅4%向政府表達意見

你每日用幾多時間碌IG、睇YouTube呢?通常會睇啲咩,又唔想睇到啲咩呢?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最近發表了《香港青年數字公民研究報告》,發現8成受訪青年人每日上網超過3小時,而且,只有少於1成青年人上網是為了組織社區參與、表達政治意見。

▍    香港青年絕少為了參與社區而上網

調查在今年2-3月,用問卷訪問了110個中學生、117個大專生,其後也再深入訪談2個中學生、4個大專生。

MWYO研究副總監黎卓然指出,絕多數受訪中學、大專生上網都是為了娛樂,較多中學生用線上平台結交朋友,而且「唔怕畀人呃」。絕少青年人會透過線上平台理解社會、向政府或政黨表達想法、組織社區參與等。

黎卓然指出,善用網絡推動社區參與並非不可能。他以印尼為例,有群貧窮女性,透過線上平台互相結識,分享創業理念,凝聚理念相近的女性群體。他認為,香港學生如果看見社區需要,可以自發組織,例如淨灘、教少數族裔的同學中文等。

研究發現,受訪學生對自己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的能力評價最低,平均分只有2.7分(5分滿分),「進行商業活動」(2.77)、「對數字法律的理解」(3.04)、「發表意見」(3.06)緊隨其後。

黎卓然指出,超過6成的受訪青年人曾在網上被騙,他猜測,這或許令他們對整個網絡「世界」失去信心,即使是「義工」等公共及社會性活動,都不願在網上報名,「唔夠膽行前一步」。也有受訪者解釋,害怕表達意見,是因為怕被公審、欺凌。

▍    關心「大義」的數字「公民」

當「公民」的處境由城市(市民)、網絡(網民)變成數據平台,或會改造「公共性」,令紮實的社區參與變得更難。但黎卓然認為,古代世界固然沒有今日幾乎形成另一個「世界」的科技網,但其實世界仍然只有一個。

他引用儒家「修身、齊家」的「小義」與「治國、平天下」的「大義」,認為關心天下事的責任仍然適用於今天,例如可以用線上平台,關注以巴戰爭、氣候變化、人權等問題。

文:Jon

Previous
Previous

Mo父痛斥虛報負重逾4倍「荒天下之大謬」 申索案押至明年2月再訊

Next
Next

幾位大學生設「維修物語」 修復物件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