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樣嘅社區,先至為之好住?
你依家住嘅地方,好住嗎?室內闊唔闊落?落街會見到咩人,有咩舖頭會想入去望吓?長春社新書《見樹又見人》(下稱 《樹》)的編輯吳芷寧說,香港樓價太貴,容易「一講『好住』就剩係諗起豆膶咁細嘅單位,但其實落街有啲咩睇,遇到咩人,都係『好住』。」在深水埗區,即使住在劏房,走到街上,還是會有樹蔭,有餐廳食到$40飯。
▍ 照顧病樹的深水埗街坊
《樹》走訪了跟林木有緣的深水埗街坊,大南街的社區空間「半杯寮」店主李維怡說,見過有棵樹在路旁難掩病態,卻看出修剪助長的痕跡,稍後偶遇這些人,原來就是附近開舖的街坊。吳芷寧感到詫異:「點樣嘅社區,先至會有街坊自發為病樹療傷?」
此書的另一位作者林若雁(Natalie)說,棚仔布販與樹群「有很深感情」,她印象尤深。群樹比布販還要早住進棚仔,從一開始就與他們共生。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將樹弄傷,一眾布販嘗試救樹。而樹真的活了下來,直至最近棚仔被逼遷拆,群樹才被全數斬死。
▍ 樹長得再好,都可以突然消失
策劃《樹》的長春社總監蘇國賢(Ken)說,「無嘢係必然」,樹長得再好都可以突然消失。《樹》提到,九龍塘又一村有棵大樹,枝繁葉茂,一直調節社區温度,惟獨「生得太好」,引人投訴「整爛建築結構」,過不多久就有人來斬斷這樹。
不只是長得健康的樹被斬,路邊的樹株、花苗,都會定時被換走。Ken認為,這種「綠化」只將花草視作「裝飾」,如果生得不好,就會被換走。Ken指出,城市的泥土「真係差」,不易滋養一棵樹長出綠蔭,但真正可持續的綠化,卻需要同一棵樹長得茂盛。即使泥土貧瘠得不適合種樹,街坊就用盆裝泥養樹,「已經用盡方法」。
吳芷寧說,他們遇上在兼善里的天台種花的園丁伯伯,也是意料之外。根據《樹》的文章,這位失明的鍾伯跟太太在「九重天」(爬九層樓梯到達的天台)種花三十餘年,每天淋水,不時觸摸葉子看植物長得如何。搬到新居後,唯一一棵帶來的盆栽卻日漸枯萎,令鍾伯慨歎之餘,也思念遺留在天台的其他植物,不知還有多少在。
▍ 「小生意都生存到嘅社區」
雖然《樹》選擇深水埗本來沒有特別原因,但吳芷寧及Natalie都認為,「做落又覺得呢個區係幾特別」,既有唐樓、無家者、公屋,又有「四小龍」等比較中產的樓宇,甚至不用走太遠就可以從後山回望社區。深水埗面臨大規模重建,此時出版這本書,尤有意義。
吳芷寧感覺,深水埗是個「好alive」的社區。即使是賺不了多少錢的小生意,也能夠在這𥚃生存。比起其他規劃較嚴密的區,深水埗容許更多事「自然發生」,Natalie指,即使是商場外面有人擺檔「都無乜人趕」。Ken認為這跟街坊的人格面貌有關,大家覺得「無所謂」,才會「無乜投訴」,但「只要一有投訴,好多時就無㗎喇」。
文:Jon
(圖片來源:長春社、Peng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