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有無諗過喺水上生活?

你有沒有想過,在海上生活是怎樣的?小編早前到了大埔三門仔碼頭,不是去釣魚,也不是去行山——聽聞有隻船上住了一位牧師,想去探訪一下。原來這位傘城網絡教會的楊惠平牧師一家三口都住在這艘住家船上,間中還會邀約信徒來退修、聚餐、敬拜。

▍水上踏實生活但更仰望恩典

雖然大家可能會想到在水上生活會有諸多不便,確實阿平要解決水電,就要自己落手落腳砌過濾器、太陽能板,出太陽時收集電力儲入發電機,落雨時收集雨水,有點望天打卦的味道,但阿平卻覺得更能「睇恩典」做人,看着外面的山,更明白「耶和華是我隨時的幫助」。

阿平認為,食物跟靈命很有關係,因為「食落肚就成為自己一部份」,但食物的深度卻常被忽略,我們很少問食物的本質是甚麼,從哪裏來,如何來到餐桌上,「我地鍾意講,食飯唔係食飯,係傾偈吖嘛」。阿平一家買菜會盡量買本地農作物,水產則光顧附近漁民,種類更是按季節而異:墨魚四季都有,烏頭夏天才有,還有圍着船邊生長的青口,更是唾手可得。

雖然煮食難免用上電磁爐、石油氣,但船上風涼水冷,他們一年開冷氣的日子竟然不足一個星期。他們也習慣用海水洗碗,即使是洗澡,也會先用海水再用煲滾的水洗。「咁樣生活,都算係盡量實踐環保啦。」阿平如此說。

▍專注呼吸與食物的靜修日程

阿平形容,所謂帶人「退修」其實是分享生活體驗。當有人來船上退修,阿平通常先帶領他們做呼吸練習,然後有一段自由靜默的時間,吹海風也好,聽鳥聲、看擺設也好。到了中午,就會跟來賓做靜觀飲食(mindful eating),專注在食物本身,接着有分享。下晝若天氣許可,就會與大家落水,分享與水相關的經文。例如彼得走在水面,阿平會問大家「試吓行,真係行唔到」,感覺如何。如果是老人家,阿平也試過載他們到八仙嶺下的淺灘散步。

雖然小編未有機會在船上退修,但採訪當天,與阿平一起煮了一頓飯。有蠔餅、鮮蝦、白菜粉絲加上清湯。吃完蝦,還可以直接拋殼進海,讓蜉游生物進食。吃完這餐,小編有久違了的滿足感,好像吃下了一小撮海與風。



▍線上崇拜不能取代線下牧養

地方限制,「住家船」只能間中招待十多個信徒,但其實阿平牧養的教會本來就沒有會址。阿平雖然認同線上表面的表達不能代替線下生命的交流,但也認為網絡新媒體既然如此受年輕人歡迎,我們也應效法耶穌「道成肉身」,進到網絡世界做文化宣教。網絡既是限制,也是工場,而且當線下堂會愈來愈難聚得多人時,像退修船這樣的線下小群牧養模式,或許更能與線上崇拜服事大量人的模式互相補足。

阿平牧師在水上的日常、敬拜生活,並非香港人或香港教會的主流,但至少開出了一個可能,向來者發問:你渴求怎樣活着?怎樣的敬拜才是為上帝面向世界?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