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舍與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研究:近六成受訪無家者受過虐待 近半數出現 PTSD 徵狀

近年精神健康在香港社會屢屢引起關注,海嘯式的情緒問題個案更是令人憂心。昨日同路舍ImpactHK與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召開新聞發佈會,指出近半數受訪無家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症狀,有近六成曾受虐待,而由於無家者缺乏社交,面對創傷時更難復原,易陷入惡性循環。同路舍高級項目經理吳兆康先生呼籲政府應推行全人綜合性的友善政策,進行社區教育,令無家者感到受高度尊重。

▍    六成受訪無家者曾受過虐待   近一半有創傷後壓力症狀

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嫣紅博士表示,有58.4%的受訪者表示曾受過不同程度和方面的虐待,透露與家人關係不好,例如經歷父母離異、家庭背叛等,都對他們的希望和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導致他們無家可歸。林嫣紅表示,無論在心理韌性、抗逆力和生活滿意度各方面,疑似創傷後壓力群組的表現都較差。

研究又發現44.9%的受訪者已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只有39%的受訪者表示有朋友或者NGO支援,而有六成受訪者沒有任何社交支援。林嫣紅認為,「居無定所的日子加重患者的精神壓力,而因創傷後壓力症帶來的負面影響又令患者更難走出無家困境,構成一個惡性循環。」



▍    政府精神健康支援薄弱    「高度尊重」是關鍵

吳兆康指出,現時政府在全港只有營辦三支露宿者服務隊,每隊僅配備一位精神科護士。而社會福利署已登記露宿者人數於過去九年增加至超過一千四百,為無家者提供的精神支援遠遠不夠。


他建議政府不但應該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更應提供「全人」綜合性服務,包括醫療保健、社交服務、就業培訓、康體活動及靈性介入,全面改善無家者的生活。

吳兆康又認為,應由政府牽頭推行無家者友善政策,並在社區教育層面,提升公眾對無家者和精神健康的理解,減少歧視和偏見。他認為「『高度尊重』是改善無家者精神健康的核心關鍵」,若政府能從政策入手帶出友善的概念,「比如公園設置休息區,釋出(對無家者的)善意,社區就會釋出善意。」


除了補救,政府和社區還應預防無家,對「可能無家」及「準無家者」提供適切的服務,以讓他們不會跌入創傷的漩渦。現時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規定,只有受助者已經進入無家的狀態,才能提供援助。吳兆康以同路舍為例,指他們會提前預備接待「準無家者」。他形容這是補足現時政府支援的「service gap」,不至於令他們流落街頭、受到創傷後才求助。


▍    銘賢:盼社會給予更多信心

現年四十八歲的銘賢斷斷續續曾經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有三年。兩歲時即體驗無家的他,自幼在兒童院、男童院和宿舍中轉輾。廿一歲獲批政府公屋後第一次入社會工作,充滿好奇心的他開始接觸種種未曾見過的東西,卻因此染上毒癮,直到失去一切。他也曾因吸毒犯法,而被警察追捕,逃跑過程中從五樓跌下,嚴重骨折受傷,因此留下腳患。直至兩年前,銘賢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來到同路舍,先是入住過渡性宿舍,並開始在同路舍擔任義工。一年後他開始在同路舍擔任全職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單位,脫離無家生涯已經有九個月的時間。


銘賢呼籲社會給像他一樣的同路人更多信心,能夠包容支持他們,「給他力量去做返好自己,不需要再淪落、繼續沉淪,還可以感染身邊其他的人。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文:DH

(圖摘自顯影 Photogstory,該文章原出自《果籽》)

Previous
Previous

《夏日熱辣辣》福頭老師專訪:「我覺得係神祝福嘅一首歌!」

Next
Next

聖經記載人類史上第一次打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