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香港街道背後的基督教故事(九龍、新界、離島篇)

你知道「寶琳路」是取自牧師太太的名字嗎?你知道短短的「真義里」曾經容納三萬人嗎?繼早前介紹過香港島的街道名稱與基督教的歷史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在《時代觀景》節目中講解更多九龍、新界、離島的街道名稱由來,帶大家「俗」中尋「聖」。

▍ 教會道:或與協恩有關  真義里:1989年曾有三萬人次聚集禱告

位於九龍城附近的教會道(Mission Road)在1933年命名,屬於戰前街道。有趣的是,在教會道附近並找不到任何教會,因此亦未知確實的命名原因。邢福增推測,街道名稱或與1937年在附近落成的協恩學校有關,不過,有基督教背景的協恩中學並非確切座落在教會道上。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教會道在1959年已經易名為天光道,但1998年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在報導時仍以舊名「Mission Road(教會道)」稱之,可見教會道在居民心中的地位。

另外,邢福增認為,真義里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58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在信義會真理堂後山創校,後來1973年真光女書院亦在附近安素堂後山建校,二者均在真義里附近。邢福增指,基督教團體曾在1989年5月21日發佈合辦祈禱會的緊急啟示,希望為北京戒嚴祈禱,地點定於安素堂,呼籲全港基督徒出席。後來人數眾多,附近一帶有近三萬人次,即使真理堂亦開放仍不足以容納眾人,許多未能進入的基督徒就聚集在真義里。

▍ 以傳教士命名的寶琳路

耳熟能詳的寶琳路,原來亦有一段基督教有關的故事。邢福增介紹,寶琳路的命名其實與開辦靈實醫院的傳教士夫婦有關。1950年代,靈實肺病療養院惠施霖牧師得到美國復初會資助,組織難民修建由將軍澳元洲到西貢安達臣道約十公里的公路,後來在1956年以惠施霖太太,同為牧師的惠寶琳命名為「寶琳路」。邢福增指,當時惠寶琳並未去世,因此命名並非為了追悼,她在今年年頭才安息主懷。

▍ 天主教與新教並存的教堂路

而遠在長洲的教堂路亦有其獨特風貌。邢福增指,教堂路上有三間天主教的建築,包括1952年落成的長洲花地瑪聖母堂、1953年建成的長洲聖心學校及長洲聖心幼稚園。而教堂路後方,則有基督新教的長洲浸信會。

邢福增總結道,九龍的街道發展與戰後開始增加的難民、救濟、教育需要有密切關係。因此,教會與社會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希望可以帶大家在生活習以為常的細節中尋找基督教的蹤影,同時在上帝的神聖裡重新建構社會。

文: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