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茶果嶺村(1):走入城中村 被遺忘的角落

踏入茶果嶺村,時空調亂,彷彿跌進空隙,回到那些早已遠去的年代。茶果嶺坐落觀塘與油塘之間,面向維港,城市不斷急速運轉,在城市與村落只能二擇其一的命題上,這裡仍於高樓林立的狹縫間優遊過活。

自十年前政府宣佈啓動重建九龍東計劃,茶果嶺清拆命運已斷定,日前發展局更宣佈,村落將於2025年全面清拆。上世紀四十年代,戰後難民湧現,高峰期有近2萬人在這裡居住,及至公營房屋興建,村內又先後經歷十多次大火,住戶逐漸遷出環境較差的寮屋區。

如今「城中村」喧鬧不再,卻仍保留其獨特的生活節奏,與城市的急速運轉不同。就讓我們放慢步伐,重新回味香港昔日光景。

▍ 《緣路山旮旯》榮華冰室:「做到拆為止!」

從藍田乘搭小巴下車後,沿著小路前行進村,村內的通道淺窄,大概只容得下兩人並肩行走,村中靜得只聽見鳥啼,同時隱約聽到新聞報道的聲音,時大時細。

順著聲音行走,便到達榮華冰室,內部裝潢恍如隔世,定格於舊時代的香港:手寫餐牌、吊扇、原木卡座,照片牆貼上老闆與藝人、政客、食客等的合照。中午時份,來到冰室的客人不多,老闆不時會與食客閒聊交談。這天除了記者外,還有一名社工前來用膳。

「鏡叔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好多街坊、好多好友都好鍾意同佢結交。」前來用膳的社工阿傑,以前服務茶果嶺村,因而認識鏡叔。他指鏡叔為人友善,對他讚不絕口。

老闆歐陽偉鏡,人稱鏡叔,為冰室第二代傳人,四十年前南下來港,幫助父親打理冰室,其後搬進茶果嶺村,父親則回鄉養老。站在灶頭前埋頭煮麵,與冰室同渡英治、回歸時期,見證香港變遷,牆上亦貼上港督彭定康的照片。「張相係人哋比我嘅,佢以前嚟過茶果嶺訪問嘛!」

牆上的手寫餐牌、舊照片、木製卡位買少見少,其實這些都是鏡叔父親於開店時,於旺角搜羅的二手傢俱。舊式冰室的裝潢吸引不少村外人「打卡」,電影《緣路山旮旯》、《黑社會》更曾於冰室取景拍攝。

店外的玻璃櫥窗擺放開業時使用過的綠色咖啡杯、盛糖茶壺,鏡叔一直視若瑰寶。旁邊的牆壁除了貼上全家福,還有兩張芳華正茂的少女照片,問及少女的身份,鏡叔才解釋原來是李嘉欣,「有邊個唔鍾意李嘉欣㗎?」隨後含羞答答地笑,便轉身繼續工作。

冰室1962年8月啟業,至今服務街坊61年,現時年逾七十的鏡叔堅持不聘請伙計,「一腳踢」包辦下單、製作食物等樓面工作,更會親自送外賣。面對村莊清拆,鏡叔未表露擔心情緒,笑著稱「做到拆為止!」。

▍ 德記棧士多:生意不多仍堅持每天回村

2006年,茶果嶺村於半個月內發生兩場三級大火,無情摧毀數千名村民的家,而其中一戶便是德嫂一家,他們因大火而搬離茶果嶺村,但每天仍會回村經營士多。

士多原為德嫂的家公打理,後來家中的兄弟,只有丈夫決意接手,德嫂便一同留下來好好經營士多,靠售賣汽水、零食等,養活三個子女。六年前,丈夫逝世,德嫂仍堅持每日入村經營士多。

德嫂直言,現時生意不多,自藍隧落成後,村旁的茶果嶺道加設雙黃線,客人無法停車前來購買汽水、零食,或在冰室、餐廳吃飯,流失大量客源。「政府係咁㗎啦,唔會諗窮人,淨係理有錢人,佢哋做嘢冇考慮過我哋!」德嫂嘆息。

不久後,我們把焦點轉移到籠裡的貓身上。「呢三隻貓啱啱生出嚟㗎咋。」有街坊贈予德嫂的貓,早前生下三隻幼貓,彼時在籠裡午睡,頭靠向自動風扇乘涼,享受悠遊的午後時光。開業滿五十載卻面臨清拆,一直獨自經營士多的她卻樂而不疲,在店內養貓、與街坊閒聊度日,而清拆過後,德嫂直言不會再另覓新址,「做到做唔到囉,唔做㗎喇!」

文:HY、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