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村(2):走出城中村 心靈的出口
茶果嶺,現存最後的市區寮屋區,政府將於明年開始清拆,受影響居民涉及1,500人。上世紀初,大量中國難民湧至香港,散居於各寮屋區,及後港英政府逐漸把各寮屋區居民遷進公共房屋。
時光荏苒,雖仍有舊一代村民留下,但更多的已遷走「上樓」。而新一代村民,大部份同是來自中國的新來港人士。
或新或舊,兩代村民大多從遷進一刻開始,只視茶果嶺村為暫棲之地,想像總有一天離開。村落將消散於歷史之中,惟當中如過客般的人情故事,卻留在植根村落50年的教會記憶中。
▍ 過客之村 撒種之地
茶果嶺浸信會於1975年落根茶果嶺,見證村內變化近五十載。茶浸會否也要隨村落遷離?創堂至今仍在教會事奉的張師母黎麗明笑言:「我哋被遺棄了。」
原來,政府的清拆計劃並不包括茶浸所在的地段。因此,當眼前的茶果嶺村被清拆後,便只剩下茶浸。栽種多年,明年將被推倒,會感可惜嗎?「唔會嘅,一入嚟都知道遲早都拆,(政府)都講咗好多次⋯⋯到今次就係真啦。」張師母說。
近廿年內,遷進茶果嶺村的居民多為新來港的人,大多會在約5年左右「上樓」。因此對比百年寮屋區的清拆,只駐留數年的村民,能和他們相遇、相聚的光陰更顯珍貴。
無論是面對拆村,還是照顧如過客般的村民,一切都彷似不會長久。而教會在這裡的工作是為上帝撒種,福音的種子落在每個人的心中,當他們離村別去時,就讓上帝使他們在別處成長、收割。
▍ 心靈的出口 基督的教會
現時教會能接觸到的村民,大多是新來港家庭。他們除了要面對文化衝突外,語言上適應亦有困難;每天相夫教子,兒女的成長,更是媽媽們的心頭肉。故教會不單為孩童安排功課輔導,同時也照顧家長的心靈需要,開設婦女小組,與她們建立關係,讓她們的情緒有出口之處。
和張師母一同受訪的譚美娟傳道觀察到,在這群婦女的印象中,教會是一個當心靈有需要,就可得幫助的地方。她指,當有婦女想找人傾訴,就自然識「搵路」,會尋求教會幫助。更有媽媽表示,「一踏入教會就好想喊」,因為這裡有一個空間,讓她們釋放平日無從可說的話,這裡總有一班弟兄姊妹聆聽她們的需要。
譚傳道續指,有些媽媽即使離開茶果嶺村,也會與教會保持聯絡,有姊妹甚至從東涌回來。藉著每個星期的教導、弟兄姊妹的陪伴,點點滴滴,「讓佢哋知道耶穌喺邊,佢哋每一個難處同掙扎,耶穌會聽。」
原來,生命的成長,不是看多快的受洗,而是生命慢慢有所改變。
文:J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