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精神病人無危險性 社會負面標籤減低求助意欲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上週五(2日)發生謀殺案,一名持刀男子涉嫌殺死兩名女子,被控兩項謀殺罪,案件今早(5日)在觀塘裁判法院提堂。據報疑兇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今天在港台節目表示,大部份精神病患者都無危險性,但由於社會上對他們有負面標籤,康復者甚少將病歷告訴別人。
陳友凱表示,精神分裂症有各種不同病徵,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對周圍環境有不適當演繹,常見的妄想有周圍的人明明對自己無惡意,卻覺得他們想傷害自己。他強調,整體大部份病人都無危險性,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社會上發生相關嚴重事故,陳友凱指「十年來都係數得出一兩宗、兩三宗」,香港700多萬人口中,精神分裂症人口已有數萬人,只是大部份情況都不會被覺察,因為他們都是正常地生活以至工作,但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有很負面的標籤,所以他們很少告訴別人自己的病歷。
涉案疑兇曾被判入院令留醫,也需要定期覆診。對於出院的病人,陳友凱指他們是在醫院經治療後,控制徵狀穩定到一定程度才可出院;一般也會為他們提供細密的計劃,包括出院後支援等。倘若病情轉變,他指要靠與病者接觸溝通的家人留意,社康護士的探訪亦是多一個觀察的機會。他坦言精神科門診的病人流量很大,醫生與病人互動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未必可掌握到其日常生活的表現。
陳友凱指出,政府已於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中,提出精神健康服務的人手嚴重不足,無論是醫生、心理學家、社工、職業治療師都嚴重不足。雖然近年有局部改善,但需求仍然很大,也有資源錯配的情況,認為應大力推動公私營合作。
談到對精神病人的標籤和歧視,陳友凱認為一般人看到新聞,有擔心和恐懼的情緒絕對可以理解,但同時需要平衡一點,明白精神病患者在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是安全的。他認為整體社會已有進步,目標是社會應有一種文化或氣氛,令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可放心向別人求助,「如果令有困擾的人覺得講了有負面後果,反而會更加不安全。」
文: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