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中學生為何對欺凌袖手旁觀?

過去三年,香港各學校平均每年共處理約380宗校園欺凌個案。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有關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報告,指出學生雖然認同自己有責任幫助受害者,但卻出於各種原因而卻步,而近年更多欺凌在網絡發生。有社工指出,即使不一定要出手阻止,亦可給予受害人關心,亦有社工提供面對網絡欺凌的「急救」方法。

研究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以及東華三院心瑜軒合作,收集150名中學生有關欺凌的看法,並邀請當中26人參與焦點小組訪談,了解他們目撃校園欺凌時的反應及顧慮。雖然受訪學生一致認為欺凌是錯誤的行為,亦認同自己有責任向受害者提供協助,但不少學生都會擔心貿然介入會令事情更糟,而當被欺凌者是自己不熟悉的人,他們一般會對是否介入有猶豫,甚至傾向甚麼也不做。

大部份受訪學生擔心,一旦「挺身而出」意味要與欺凌者正面衝突,擔心會招致報復而不敢制止欺凌。部份受訪學生會因未能幫助受害者到自責,繼而出現內疚、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擔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感到不安。對於學校的處理,不少受訪者坦言駐校社工缺乏處理欺凌事件的權力,更有學生向老師舉報後,反被指責多管閒事,令他們覺得校方不重視欺凌問題。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社工Eva表示,當目擊欺凌事件時,每個人的考量不同,不一定要出手阻止,但仍然可以對受害人給予關心,讓他知道「有我喺度」,「有人同行,可以喚起青年人面對困難的希望,唔會跌到冰嗰一刻」。

負責研究的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在疫情期間中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機會減少,不少受訪學生都坦言,復課後其實不太習慣長時間與一大班同齡的人相處,在相處時也較以往容易「過了火位」以至出現衝突。他也留意到,欺凌方式更多是與網絡有關,例如在secret page指責、開班群組卻刻意不加入某一兩位同學,然後在群內講其是非等。

面對網絡欺凌可如何「急救」?,明愛連線Teen地網上青年支援隊社工Mimi建議,可以立即設定所有帳戶為最高隱私,有需要時可直接停用帳戶;亦宜將欺凌者限制、移除、封鎖。不過,在此前可保留欺凌者的留言和行為證據,並檢舉欺凌人士的帳戶或帖子;有需要時,可以向值得信任的家人、老師、社工或朋友分享和商量。

文:LH

圖:@nobullying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