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謙堂村導賞團

在今日假期,不知道你安排了甚麼活動?若到北區郊遊,不妨到訪這條以教會命名的村落——崇謙堂村。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是崇真會在香港成立的第6間堂會,至今已有118年歷史。教會所處地名為「松冚」,客家話與「崇謙」同音,教會便取名為崇謙堂。

▍ 信徒增多 聚居附近 村落以堂會命名

1903年,巴色會(崇真會前身)退休牧師凌啟蓮在粉嶺傳教,後創立崇謙堂;1905年,凌啟蓮向巴色會申請派人前來開基立堂,而彭樂三就是首位派來的傳道人,租借兩間村屋作佈道及居所;及後信徒增多,並主要聚居在附近,而以該堂為村命名。

大家現時見到的崇謙堂舊堂,並不是教堂的最早期面貌。1927年,教會在該址建立堂會,後至1951年才擴建為兩層,成為現在的模樣。早年教會翻新舊堂,下層為簡單的文物館,展示以前的教會舊物和舊照片,還有客家文物等;上層則用作青少年崇拜點和主日學課室。

現在他們主要在崇謙堂新堂崇拜。1977年,教會購入崇謙堂村的兩幅田地,前一幅作新堂,後一幅作運動場。6年後新堂建成,二樓是用作崇拜的聖堂,地下是幼稚園,有辦公室和職員宿舍相連。崇謙堂現有約200名恆常會友,當中客家人漸減,所以教會只會間中使用客家話作認信和祈禱。

▍ 乾德樓原為牧者居所 現為一級歷史建築

在新堂附近的「乾德樓」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那裡是凌啟蓮和彭樂三在1910年所建的,供牧者居住之用。乾德是取名自凌啟蓮和彭樂三受洗後的「禮名」——「乾甫」和「德福」。那裡為三進式設計,屋內放設清朝家具,以及彭樂三的墨寶和物品。

彭樂三的孫兒彭國禮現居乾德樓內,他細數過往曾住在乾德樓的牧者,並憶述小時候只要聽到管風琴的聲音,就知道哪裡有家庭崇拜。他也提到因為牧者跟會友同住一條村,更能適切關心他們的靈性,「以前的傳道人不像現在的行政管理,返工放工,我個人認為現在的關心程度相對欠奉。」

▍ 設有新界其中一個最早建立的教會墳場

從乾德樓走5分鐘,就會到達崇謙堂崇真會基督教墳場,那是新界最早建立的教會墳場之一。1931年政府批准時任鄉議局主席彭樂三的申請,在村的後山設立基督教墳場,現在場外仍可見到大埔理民府在1934年6月所立的碑石。

墳場由教會管理,立碑標明只供該堂教友於離世後使用。跟一般華人墓地不同,他們禁止掃墓者燃點香燭和擺放祭品,並規定「不得逃信風水,藉口安裝歪碑或偏向的墳台」,故所有基碑都是朝向崇謙堂村而立。

在每年復活節,崇謙堂舉行完禮拜後,信徒便會一同前往省墓,表達對已逝親人和教會長老的懷念。有崇謙堂會友解釋,選在復活節省墓,一來因時間上接近清明節,二來是象徵基督信仰中的盼望,復活節提醒人,世上不是永久的居所,記念去世的親人同時,期望將來在天上再見。

回看前人在香港建堂、牧養的模式、對信仰的持守,這些歷史離我們似遠還近,相信當中有不少珍貴的信仰資源值得我們發掘和學習。

文:KOC
(內容主要整理自「客家文化與基督教信仰 III 崇謙堂」活動,由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舉辦)

Previous
Previous

烏干達學校恐怖襲擊 居民逃離 學生缺席

Next
Next

耶穌聖心月籲關注無家者:加強醫療社工資源 訂立「無家者友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