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宣教士曼谷開咖啡店 宣教不止靠熱血和呼召
大家仲記唔記得上年底關於港人宣教士Karrie和Brian在曼谷開的咖啡店 @wellhub.bkk.hk的訪問?事隔半年,再有小編造訪,隨著全球疫情趨緩,生活旅行逐漸復常,WellHub的事工終於能開展,更成為陸續前往泰國宣教或短宣的教會團體及個人的落腳點。
▍ 走進社區的咖啡店
WellHub開張才一個月,就遇上疫情,Karrie表示,「一開就關」,不過並不代表服侍停擺。最初WellHub在曼谷的貧民區內煮飯,供應給有需要的人,之後7至8個月改為派飯,每週派出約400個飯盒。疫情期間,泰國中小學轉為線上授課,但不少住在咖啡店附近的學生因家中缺乏資源而失學,有見於此,WellHub今年開辦週六學校,教授中英文,最初20多人報名,很快便大受歡迎,如今週六學校已經辦到第三期,而每次50個名額很快就爆滿。這些連結社區的工作識他們的合作教會「沙吞禮拜堂」看到社區服務的重要性,更讓教會的年輕人知道服侍的諸多可能。
暑期將近, Karrie估計WellHub將會接待不少來自香港的教會短宣隊,一直忙碌到九月。他們會帶短宣隊探訪貧民區,以及組織宗教導賞團,透過走訪不同教會及歷史遺址,了解基督教在泰國的歷史和發展。不過Karrie認為短宣隊來泰,不用太強調要做甚麼事,而是觀察社會,「如果語言都不通其實能做甚麽呢?」
▍ 宣教不易 更需與時俱進
Karrie和Brian在泰國宣教已經有十多年,除了親身參與前線的宣教工作,隨著年齡和經驗增長,他們也開始「升呢」,成為幫助其他宣教士實踐夢想的導師。
採訪當日,有來自香港的神學院交流團到訪,神學生聊起探訪泰國教會及泰緬邊境難民營的經歷,都非常興奮而熱血。Brian卻潑了一盆「冷水」,指出短短到訪只能看到表面,實則泰國的宣教工作有許多複雜情況,遠比想像中艱難,甚至危險。
不說泰國社會或者難民營中暗藏漩渦,單是複雜的交通情況就讓一些年輕宣教士「出師未捷身先死」,因此不少宣教機構都不允許在泰的宣教士駕駛電單車。Brian指新一代宣教士和以往不同,「不願意坐在房間裡面,想要周圍走」,或者透過互聯網查資料就以為已經全部了解,而實際情形並不是這樣,Brian希望幫助熱血和有呼召的年輕宣教士,對他們的想法計劃進行評估,調節到可以實際操作的層面。
Karrie說,除了簽證之外,WellHub能為宣教士提供幾乎所有協助,尤其有些年輕宣教士從小在教會長大,讀完神學就來泰國宣教,「零工作經驗,突然發現自己離開母會根本生存不到」。Karrie和Brian就要從接人待物開始作輔導,讓年輕宣教士能夠在社區中生存並融入其中。
作為資深宣教士,對於無論有心短宣還是長宣的信徒,Karrie都有一些建議。她會挑戰熱心短宣的信徒,如果到同一個地方短宣已經五、六次,就要想想短宣的意義何在,「如果那麼喜歡(這個地方),不如考慮長宣?」而長期宣教也與以往不同,她指宣教士不能只懂得一種專業,比如「以前泰國的英語教育不行,我就來教英文」,但現在已經行不通,必須要樣樣皆能,「不能只會講聖經,有專業才能活到。」
Brian亦有同感,「世界走得很快,但宣教事工的思維模式卻很慢」,無論科技如何進步,要進入跨文化宣教仍有些經驗是無可取代的,他們希望藉著WellHub可以為宣教士提供多一個空間,多一些選擇。
文: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