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孩子營養失衡 學者倡訓練「素人」照顧基層家庭

唔知你有無朋友,或者自己就住喺劏房?10月25日《施政報告》出爐,特首認為需要定義「劣質劏房」,與「優質」劏房區分。發佈《施政報告》的同一日,記者周澄報道劏房孩子的文章,登上《Undark》雜誌,受到國際關注。

▍ 需要關注劏房孩子健康

〈香港劏房需要專門關顧〉(編者譯,原題為In Hong Kong’s Shoebox Flats, An Opportunity for Targeted Care)這篇報道指,許多研究已經發現,住在劏房的孩子視力甚至脊椎都較易受損,但其實劏房家庭的日常飲食營養不足,也令不少孩子體重失衡。

周澄報道了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陳盈研究助理教授2020年的研究計劃,陳盈發現469個基層家庭中,有25% 6-8歲的孩子過肥,差不多是香港同齡孩子的雙倍,而差不多4個18歲以下的年輕人,就有一個體重過輕,甚至在最近一年,近一半家庭未必有三餐可食。

基層家庭未必有雪櫃儲存新鮮菜、肉,而且劏房不通風,即使想煮肉,氣味也會殘留,煮牛已經幾日有味,煮魚就更嚴重;其中一位受訪媽媽跟陳盈說,有時女兒晚上九、十點肚餓,但她不好意思開爐煮食,劏房隔音不好,「驚嘈到隔離」,寧願遞牛奶、餅乾給女兒就算。

陳盈認為,劏房家庭需要受過基本公共衛生訓練的社區健康團隊 (lay health workers)入屋,向家庭推薦營養均衡的餐單,不只孩子需要,家長也需要,其實八個受訪成人中,就有一個有糖尿病或者接近糖尿。現時香港只有醫生可以診症、配藥,但如果護士、營養師也可以有這權力,就可以將醫療服務帶入家居。當社區有更多受訓的「素人」照顧基層家庭,就毋須依賴已經負荷過重的醫療系統,以及未能適應香港文化差異的「外來人才」。

▍  需要定義 「劣質劏房」?

香港劏房近10萬,「劏房」本身其實就是「惡劣居所」。本土研究社在10月24日的IG帖文指出,如果「劣質劏房」依照盛傳的定義「低於65平方呎」,比公屋擠迫戶的人均室內面積7平方米還低,只有半個車位,質疑政府解決不了問題,就降低「不適切居所」標準。

本研社續指,「惡劣」不只是空間細,噪音、異味、通風欠佳、排泄物倒灌、業主濫收水電費都令劏房戶生活更「惡劣」。本研社直指,劏房的問題不在混淆「優質、劣質」劏房,而在「劣質」的重建政策,以及私人租住市場被發展商壟斷。

重建後的單位,原租戶往往不能負擔,被逼轉到舊樓「市場」,而唐樓業主就能趁機提高劏房租金,本研社9月27日的IG帖文提過,今年6月劏房租金中位數已經去到 $5200,中西區劏房更由去年6月的$5500升至今年同月的$7400。

近幾年樓價雖跌,新的私樓又剩下許多「貨尾」,單是啟德就多過7000。本研社在同一帖文質疑政府為何不正視問題,反而「撤辣」,取消印花稅。空置的一手樓不開放公眾租用,租房價位自然不跌反升,今年8月私人租金指數升至185.4,已經連續上升7個月。

(劏房圖片來源: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近3月錄22宗學生自殺 較去年同期增一倍

Next
Next

近距離跟進院舍醜聞 前議員的兩個不忍卒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