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海鮮」是甚麼?

你有無聽過「環保海鮮」?雖然香港人未必熟悉,《施政報告》亦都無講,但其實唔少餐廳已經「靜靜雞」選用這些食材,即係「捕捉或養殖海鮮時盡量避免傷害環境」嘅海鮮。唔講唔知,原來譚仔啲鯇魚、M記魚柳包都用上「環保海鮮」,而海洋公園入面一間餐廳,更在餐桌上強調保育——同某啲人遊水族館會諗起海鮮啱啱相反。

▍ 「環保海鮮界」嘅OpenRice?

上個post講到嘅講座〈開心腥港〉裡面提到,雖然全球只有10%海洋的魚有時間在被捕殺之前長大「成魚」,但「過度捕漁」已經備受國際關注,即使是沒有法律約束的公海,聯合國也制訂《全球海洋公約》,保護「國家管轄範圍之外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環保海鮮」概念也開始流行,有不同標籤推出,而且有「全球可持續海產倡議」(Global Sustainable Seafood Initiative) 定期按聯合國糧農署的指引,檢視標籤的認證準則。

海洋生物研究員佘國豪(Stan)在2018年做過調查,香港21763間受訪餐廳,有1500間用上「環保海鮮」,雖然少過7%,但數量其實不少。在「識揀海鮮」網站上,更有這些餐廳的清單,方便搜尋。「環保海鮮」未必一定比較昂貴,瀕危的海鮮太少,很可能比無危的還貴。

▍ 「環保海鮮」食得㗎?

咁點先為之「盡量避免傷害環境」?Stan指出,首先「環保海鮮」不應是瀕危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列出不同物種受威脅的程度,有些「瀕危」類別的魚仍在街市有得賣,但只要問清楚魚販,就可以找出牠們。

Stan說,捕魚應該減少誤捕,例如「有殺錯無放過」的拖網捕魚。養殖方法也應留意,例如蝦的養殖場通常剷平紅樹林而建成,又如養殖黃花魚需要捕捉過百種野生「飼料」,像扇貝、蠔、蜆這些要用手鑿的海產,通常不會傷害附近生態。「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 WWF) 評估了一批海產的來源地以及捕獲方法,整理成「海鮮選擇指引」,列出「建議」、「諗清楚」、「避免」三類。團體「識揀海鮮」等出版的《街市活珊瑚魚圖鑑》包括了IUCN與WWF兩個組織的評估,一目了然。

值得留意是,捕漁過程「合法與否」也是「環保海鮮」其中一個準則,因為許多地方的漁船也有剝削船員甚至人口販賣的情況,很難追溯,但正因如此,Stan表示更需要調查與監察。

▍ 「環保海鮮」的本地研究

有前人教路點揀固然重要,例如野生海鮮的海洋管理委員會(MSC)、養殖海鮮的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或者阿拉斯加的野生海鮮認證、紐西蘭的養殖海鮮認證,這些國際組織或國家漁業管制政策協助認證的標籤,都值得參考。

不過,入口的海產不一定全部能追溯「來源地」,甚至未必能完整地追蹤入口海產的去向。本研社的陳劍青在問答環節質疑,入口的海產減去出口量,係咪全部落晒香港人個肚?會唔會有啲「水份」?而呢啲「水份」,會否跟「走私海鮮」有關?大家記得2020年疫情最嚴重時,香港破獲了一宗頗大規模的野生動物走私,來自厄瓜多爾。Stan 回應指,這些問題很棘手,需要紥實的本土研究才能理出端倪。

食一條魚,竟然有可能翻出一層又一層的問題,「津津有味」。

文:JC

Previous
Previous

啟言(阿Mo)代禱信 67

Next
Next

全球原來有29%海洋過度捕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