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全球原來有29%海洋過度捕漁

「好多人一講海,剩係諗到海鮮。」海洋生物研究員佘國豪 (Stan) 尋晚喺環保工會同本土研究社合辦嘅講座〈開心腥港〉如是說。他在FB看過,一啲人行過水族箱覺得好「fresh」,原來係指「啲魚鮮唔鮮味」。他續指,全球29%的海洋都被「過度捕漁」,我地雖然鍾意食海鮮,但如果可以揀有「環保海鮮」標籤認證嘅海鮮嚟食,其實幫到個海唔少。

▍ 啲魚愈捉愈細條

Stan展示美國某捕魚比賽歷年的相片,魚的體積愈來愈細,數量愈來愈少。其實不只美國,亞洲、非洲甚至香港的捕魚比賽,也有類似情況。可是,近年香港用拖網捕漁足足12小時,雖然捕獲很多魚,卻跟1、2蚊銀差不多大小。「以前嘅大魚,依家啲小朋友可能已經覺得係怪物,因為見慣呢啲細魚。」點解啲魚愈捉愈細條?

根據聯合國糧農署資料,原來全球海洋29%「過度捕漁」,即是魚的繁殖速度慢於捕獵速度,61%「飽和捕漁」(fully fished) ,繁殖與被捕的速度相若。換言之,只有10%海洋的魚有時間長成「大魚」,鯊魚、石斑這些生命週期長的魚在年少時已被捉得所剩無幾,就只剩下生命週期短,體積也較細的魚,像沙甸、鯡魚(herring)這些「罐頭魚」。

▍ 禁得魚翅一樣得唔得㗎?

鯊魚瀕危廣為人知,魚翅被詬病也不是一日之事。雖然魚翅入口量在1980 - 2000 年大幅上升,上環海味街曾有81-99種鯊魚賣,但自從香港、中國政府禁止在官方宴席食魚翅,歷年愈來愈多酒店將魚翅剔出餐單,連婚宴餐單的魚翅也減少了。但Stan提醒,「少咗」不代表「真係好少」,即使是近年最低點也是每年近2000噸,而且在2020年又有上升趨勢。而且,香港人「食得最多魚翅」的婚宴,數量增減卻與1980 - 2000 年代魚翅的升幅不成正比,令人疑惑入口魚翅到哪裏去了。

即使當「食少咗魚翅」是成功案例,能否推動其他瀕危海洋生物的保育議程?Stan說瀕危的不只是鯊魚,還有魔鬼魚、海參、花膠等,但宣傳效力差太遠。鯊魚的「周邊商品」有可愛路線,也有型格路線,但海參的T-shirt 「唔知做緊啲咩」,有次宣傳活動找來兩隻吉祥物,鯊魚一眼就可認出,但「隔離隻嘢跳咗成日都唔知係咩,原來係海參」。花膠更難,本身是魚肚,如果出隻魚,大家未必認得;如果出魚肚,花膠曾被用作安全套材料,那更尷尬。

Stan又展示一張宴會餐單,一數其中的海鮮名目,竟然也有10-12項,認為香港人食海鮮的需求頗大,而且「無聽過邊種魚無人食」。進食的豬、牛、雞不過幾種,連出產地、農場也常標示出來,但以海鮮種類之多,我們的認識卻出奇地少。Stan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甚至發現有25%的受訪人覺得「海洋資源任攞」,雖然是少數,但如果七百萬人有25%有如此想法,「其實都好多」,反映教育的需要有多殷切。

如果想保護海洋生物,但也不想戒食海鮮,其實可以由認識「環保海鮮」入手。但究竟咩係「環保海鮮」,就請留意下個post了。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