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澳水牛要絕育?
在貝澳照顧水牛多年的「牛媽」梁韶華早前被漁護署通知,要為羅屋村、拾塱村兩頭剛剛誕下牛崽的牛女絕育。羅屋的「車女」與拾塱的「呠呠」均是兩村唯一剩下的成年牛女,如果連她們都絕育,幾乎是絕後,因為七個月、三個月大的小牛女未必能長大成牛。「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昨天呼籲大眾去信漁護署,要求停止絕育計劃,在傳媒報道、大眾關注下,謝世傑稱漁護署今天指暫時擱置絕育,惟不知何時可能又會重啟。
▍ 欠缺「人牛共融」設施
守護大嶼聯盟的FB帖文上,提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調查報告,肯定水牛的生態價值,既能吃掉過度生長的植被,在水坑翻滾也能孕育昆蟲。他們補充,水牛用蹄角攪動濕地,讓土壤能淨水;踐踏沼澤時形成水坑,既能蓄水,也讓微生物滋生。
謝世傑對小編指出,最近貝澳到處有土地被倒泥頭,也有地主用鐵欄圍住草地,可能是避免別人破壞,但水牛就少了一片活動空間,少了一撮可食的草。「牛媽」甚至要額外用錢買草餵水牛。他說,冬天一來,水牛就瘦。保育水牛,就需要保護牠們需要的草原。
謝世傑又點出,現時沒有亭或者棚之類的建築,讓水牛在「返風落雨」時可以稍避。馬路上雖有「牛出沒注意」的指示牌,但更多「人牛共融」的設施就闕如。有信仰的他表示,人牛都是上帝創造的生命,不應分高低;明白有時牛隻闖入農田,或者傷人,的確是滋擾,但有時人有情緒也會傷人,「唔通我地就要帶佢地去絕育?」
▍ 「太多」水牛一說 應找熟悉的人衡量
雖然水牛的生態價值備受肯定,謝世傑批評,漁護署卻以「流浪牛」形容牠們,「被農民遺棄」,而且「如果不採取任何控制措施,流浪牛的數目將無止境增加。」而「控制措施」,主要是絕育。
根據漁護署網站,2022年香港共有180頭水牛、960頭黃牛,水牛數目比2018年多了約20頭,黃牛則少了約40頭。漁護署2021年回應「建立人牛共融社區」的問題時,聲稱跟生態顧問公司定期檢視流浪牛的絕育成效,讓牛的數目維持「合適、可持續的水平」。謝世傑質疑,黃牛、水牛的數字,是怎樣計算的?如何衡量「過多」?他認為漁護署應該跟動物保育團體合作,商議何為「合適」、「可持續」的牛隻數量,更可以公開統計方法,說服公眾為何在貝澳兩村各只剩一頭成年牛女的情況下,仍視作「過多」,需要為她們絕育。
謝世傑形容,保育牛隻的人,都是弱勢,卻是最熟悉水牛、黃牛的人,例如「牛媽」跟牛群相處十八年,每隻牛的名字都說得出。梅窩、水口也有當地居民,照顧那邊的牛群。「要衡量何謂野牛過多,怎能繞過這群日夜與牛生活的人?」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