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爵士樂手細談點解玩音樂

音樂能使人自由嗎?當你14歲立志玩音樂,有無諗過會被社工當你「有問題」,要「輔導」半年?十月的一個晚上,西九文化區一片漆黑,酒吧「留白」的微光處,卻有讓人忘記疲憊的結他和弦。當晚是「自由爵士音樂節」的開幕夜,爵士鋼琴手朱肇階 (Daniel Chu) 邀請了幾位音樂人,在一晚的「爵話」漫談爵士樂與自己音樂生命的淵源。

主持Daniel先受西洋古典音樂訓練,後來偶然在網上聽到一些異常複雜的和弦,原來就是爵士風,於是就無可挽回地進入爵士的世界。而這晚的嘉賓,不論是年資較高的龔志成,還是年紀比Daniel稍長的樂手伍卓賢與大提琴手Rebecca,雖然樂風各異,但都跟Daniel一樣,先接受西洋古典音樂訓練,再慢慢鬆開樂譜的緊綁,追求更自由的音樂形式。

▍ 想讀音樂卻被社工「輔導」半年

大提琴手 Rebecca Li 回想,自己決定一生都要玩音樂時,雖然只有14歲,想法卻很清楚。當時她就讀一間宗教女校,記得駐校社工多次問她「諗清楚未」,甚至約見她長達半年。

玩即興音樂的前輩龔志成(阿龔)亦有類似經歷,表示他立志投入音樂時,年紀也相若,面對的壓力卻可能更大,不論是家人還是社會,都覺得玩音樂很奢侈,很反對他這個決定。

阿龔指出,即使在大學讀音樂,音樂教育也被古典教法主導,沿用這個模式「師生都舒服」,但世界其他種類的音樂、爵士樂、流行曲等,就很難進入教程。「開放對耳」容得下風格各異的音樂,其實不只是音樂教育的事,也是思維的鍛煉。向陌生聲音開放,自然向陌生的音樂開放。阿龔認為,及早讓孩子接觸不同語言,可以訓練新一代思考、提問、講清想法的分析能力,這有助他們虛心聆聽其他人的想法。

▍ 自由需要勇於冒險

阿龔醉心比較抽象的即興音樂,既沒有樂譜的指引,甚至連爵士樂的複雜和弦也沒有,看似是最「自由」的音樂形式,但他坦言自己一直執著於寫出「大師作」,或者成為 「大師」,反而令他「棘」在無法突破的關隘。有次在海邊散步,他才忽然發現自己的執念,再發現其實別人的毀譽並不重要,音樂只是「與自己和好」,修煉沉靜。

中西Fusion樂隊SIU2的總監伍卓賢接續說,爵士樂最吸引他的特質,是「身體行先」而不是「譜行先」,不會怕彈錯音,卻敢於冒「犯錯」的風險,去讓手指與肉身自由地行在前頭。而Fusion音樂則突破曲風、樂種的界限,既有爵士、搖滾,也有傳統中西樂元素,還有和弦之間的流連狀態,與難以名狀幾乎像噪音的聲響。

香港教育要求學生循規蹈矩,音樂教育也不例外。要有突破限制的自由,就要有冒住受社會否定甚至犯錯的風險,可是,仍然有人踏上這條路,或許義無反顧,或許戰戰競競,但他們的身影卻向岸邊企望的我們提問:咁你地呢?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