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夜pastor Bar有牧師主持聖餐
今日係諸聖日,尋晚萬聖夜喺上環荷里活道,有間牧師酒吧 (pastor bar) 邀請街坊「頸渴,入嚟飲返杯先」,九點仲有場聖餐禮,除咗記念耶穌,又記念歷世歷代嘅聖人,以及10月31日喺威登堡教堂釘上《九十五條論綱》質疑天主教廷販賣贖罪券嘅馬丁路德。「不論宗教、種族、性取向,只要進來,就可以參與,同領主餐。」
▍ 有人嚟就要接納
點解唔信都可以領主餐?「希望嚟嘅人都覺得受接納。」主禮的普世平台教會(Ecumenical Hub Church)牧師陳嘉,一改招呼客人時的熱情嬉笑面容,認真解釋。但聖餐禮文有基督宗教信條,未信嘅朋友未能認信,咁有咩意義?陳嘉續說,初期教會到處服侍社會邊緣的無名大眾,那時未有聖餐 (communion) ,卻能向未信的人展示有信仰的「群體」(community)是怎樣生活,吸引他們慢慢了解以至接受信仰。他希望牧師酒吧也能盛載這樣的群體。
成晚客人出出入入,但牧師酒吧始終熱鬧,主餐時也盛載了二、三十人。聽陳嘉說,客人之中,信徒、未信朋友大概「一半半」,既有聖公會牧師、在浸大宗哲系畢業的男士,也有小編身旁裝扮成女巫的客人。小編不經意聽到,有客人覺得這裏的酒吧「唔似某啲教會,一定要係教徒才能領主餐」,很特別,也有人提到日本也有和尚開酒吧,誦經,與客人討論佛理。
▍ 酒後吐真言讓「離堂」的人訴苦
「嚟嘅朋友,通常會帶一兩個好耐無返教會嘅信徒嚟。」陳嘉希望,酒吧也可以是「離堂」信徒歇息、訴苦(甚至告解)的地方。這群信徒在堂會生活受過傷,但又不願放棄信仰,「帶佢地返佈道會又唔係,介紹佢地返另一間教會又唔係」,但一間牧師開的酒吧,卻可能吸引他們來,不只是借酒解憂,更不是醉酒縱樂,而是在微醺的狀態下放心分享鬱結,就像告解箱的木板,隔住熟悉但威嚴的神父,只剩下聲音,反而更自在告解。
小編喝的一杯,正是叫做Confession,雖然中譯取名自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但其實就是「告解」的意思。雖然是餐單上最烈的酒(認罪,承認自己不是上帝,所以永遠愛得不夠,也許也是信仰生活中最難做的事),但飲落卻又不覺太澀,不太覺醉,反而好像更清醒。(向上帝承認自己無能之後,反而心水更清,睇見自己點解要活着,又為咗乜可以去死。)
▍ 唔係揾錢只係服侍
牧師酒吧不是營商宣教,只是租借別人的場地,不定時招呼客人,今次萬聖夜只是第二次營業。牧師等負責人既不是為了牟利「開酒吧」,所以「免費」(餐單上寫着「Grace」)的聖餐才是彰顯「服侍」精神的重頭戲。陳嘉明白,一杯酒要$138的酒吧未必能服侍窮人,但這裏地方夠寬敞,至少可以讓來到的人舒服一聚。
睇到呢度,讀者可能未必同意牧師酒吧讓所有客人同領主餐,但或者酒吧牧師想我地思考,聖餐係咪一種基督徒生活方式?可唔可以用嚟傳福音?陳嘉強調,只有基督徒才明白聖餐的意義,但也不認同某些教會用聖餐排除「異端」。如果你有信仰,點睇呢種聖禮觀?如果你唔信,又想唔想揾日去牧師bar飲返杯?
文: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