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無車的想像

香港人多車多,汽車數量使空氣質素下降,在剛過去的9月22日,世界不同地方都響應了「世界無車日」,目的是當日停止使用私家車,鼓勵只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提醒市民對環境的重要性。香港首次在2009年由綠色和平引入此活動,不過過去的10多年間,民間只有零數聲音支持此活動。時代論壇社長任志強博士在《時代觀景.時代人間》節目表示,馬路上的公共空間需要重視,減少汽車行走,不單能提升空氣質素,更可令整個社區環境帶來新的體驗。

▍無車日提醒市民私家車污染空氣

任志強指出,早在1930年代,汽車剛在社會上興起,人民亦發現汽車污染空氣,但因當時汽車還是小眾人的交通工具,「無車」問題沒有在社會上被討論。直到1990年代,英國巴斯市和法國巴黎開始發起當地「無車日」活動,法國人更以「我入城,不過冇揸車!」為口號。及後,無車日更演變成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活動。

無車日最直接的影響是改善空氣質素,汽車排出氣體令市內空氣受污染。任志強提出,在2008年北京奧運時,市政府嚴格管制汽車的出入,不出數月,市內空氣質素大大改善。就像無車日設立的初衷一樣,讓市民意識到空氣環境與日常便利的交通密不可分,從而更關注環境污染問題。

▍使用馬路的其他可能性

任志強認為,無車日亦可以帶給城市無限的想像。香港多數人認為馬路等於車路,行人只在行人路上活動,馬路需讓給車,但馬路是一個龐大的的公共空間,若市民拋開上述觀念,政府重新分配道路使用權,在特定時間和道路上設立行人專用區,可以讓市民舉行更多不同的活動,擴闊空間的使用方式。

就如,每逢週末和公眾假期,中環一帶馬路會設立行人專用區,聚集了一班外籍傭工,形成一個小的生活圈。任志強提到,在2018年政府結束的旺角行人專用區,原是一個可以提供文化、文藝、商業和娛樂的公共空間。

他質疑,馬路除了讓車行走,是否就不能有其他的可能性?若恆常、大規模地舉行「香港無車日」,不但能改善空氣質素,更能在馬路公共空間上發展出一套新的文化。

文: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