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以巴衝突及選民迷思懶人包

日前(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南部,以色列隨即向哈馬斯宣戰。戰事至今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一千多人,數千人受傷,亦有人從以色列地區被擄走。

以巴衝突是一段複雜的歷史,其間的恩怨情仇千絲萬縷,盤根錯節,可說連綿幾百年。單單由75年前現代以色列立國開始,就爆發過多場戰事。

▍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仇怨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劃地分別成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即以色列)與一個阿拉伯人國家(即巴勒斯坦),管治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但當雙方對劃分土地的細節和界線仍未有共識之際,猶太人即在1948年5月單方面宣佈立國,並把原本已在該處居住逾千年的阿拉伯人驅逐離開,巴勒斯坦國從未建立。以色列宣佈立國翌日,鄰近的約10個阿拉伯國立即組成聯軍,集結逾六萬兵力,進軍以色列,誓要摧毀這個剛成立的新國家。在1948年至1982年間,雙方先後發生5次大規模戰事,史稱以阿戰爭。在此期間,以色列的領土逐步擴展。

至1993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訂《奧斯陸協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但巴勒斯坦人的哈馬斯組織則反對與以色列談判,並拒絕承認《奧斯陸協議》,矢志消滅以色列國,重奪先祖之土,以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另一方面,現時的巴勒斯坦自治區的居住區被以色列劃分作兩塊互不相連的土地:狹長的加沙走廊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他們不時受以色列壓迫,也經常與以色列發生磨擦衝突。

▍「上帝選民」的迷思

另一方面,部份華人教會迷思於聖經中對以色列的預言和選民論。多年關注以巴局勢的老旭暉曾於《時代論壇》撰文指,在選民的身份問題上,由新約開始上帝的選民不再限於特定民族或種族,而是那些因著信仰耶穌基督成為新約教會的人。不過,他也指出初代教會成立時,傳福音的對象仍針對猶太人,猶太信徒仍是初代教會的中流砥柱。

老旭暉認為,過份偏側於新約教會或猶太選民的地位都非合宜。他指前者曾衍生一種反猶主義,更甚者認為他們是受了永遠咒詛,無望得救,甚至令基督教有份於迫害猶太人的歷史中;後者,因相信「時代論」,認為神在舊約對以色列民的一切應許有待成就,故須重奪「以色列全地」,因而選擇支持以色列國,旨在「成就上帝的末世計劃」。

老旭暉相信,從哪個角度去解讀,會相當影響對「誰是選民」這個問題的答案。但爭辯誰是「選民」卻有本末倒置、捉錯用神之嫌,「我(們)行事為人配得稱為是神的選民嗎?才是更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文: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