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生仔要考牌?插畫家媽媽Mani的心聲

今日是母親節,社交平台到處都是高調感謝母親的帖文,可是平日在網上見得更多卻是對家長的批評——「唔識教就唔好生」、「生仔要考牌」等。其實有誰生來就曉做父母?有基督教機構早前為十幾位年輕媽媽舉辦展覽,插畫家Mani就用畫筆記下她們的故事和社會上影響她們的「框框」,同為媽媽的Mani也曾為不能滿足社會對母親期望而有壓力⋯⋯

▍ 「到時再睇下點」致彈性面對生活各種變化

Mani跟丈夫結婚前已計劃生小朋友,但沒想到結婚不足一個月就懷孕,Mani 26歲就成為了母親;更因家庭情況,在坐月期間才毅然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很多事彷彿都是「殺到埋身才決定」,與社會強調「贏在起跑線」背道而馳。Mani分享身邊的朋友懷孕時就已考慮孩子報讀甚麼幼稚園,可她當時卻仍在考慮開刀與否,而她跟丈夫對很多事情的共識都偏向「到時再睇下點」。

正正是這種「到時再睇下點」的態度,讓他們更有彈性地面對生活的種種變化,尤其這幾年的社運和疫情。Mani指人們過往對準備的理解是要具體做一些事情,對她而言,卻是一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會隨生活經驗累積而改變,「我第一次做六歲兒子的母親,我無辦法知道他七歲的時候會怎樣,而那時的我又會怎樣,所以到時的心態只有那時才會知道。」

▍ 不符社會期望感壓力 發現先要照顧自己

成為媽媽前,Mani心裡對「母親」的形象都有不少社會規限——母親要負責打理家頭細務、溫柔善良、無限包容,為她帶來壓力,「這些框架令自己每天很多『一定要點點點』,但會迫爆自己」。

有次Mani為當時一歲多的兒子沖涼,一心想快快沖完去做其他家務,兒子卻突然爆喊,刺耳的哭聲充滿密閉的浴室,令她發狂大叫:「你究竟想點?」兒子停止哭泣,呆了看著她,這反倒令Mani被嚇怕,流下淚來,「原來我這樣的反應會這樣影響他」。那次起她發現,當母親的也要包容、愛錫和照顧自己,不然就難以有空間去包容身邊的事情。

有時跟兒子交談,也會令她想通一些事情。試過兒子不解為何有同學經常由不同人來接放學,有爺爺嫲嫲、爸爸媽媽、外傭姐姐等,而自己每天都是由媽媽接送。Mani就回答他:「因為分工合作,一個家庭是要分工合作,其實沒有一定是爸爸,還是媽媽(來接放學)。」她發現家庭的分工不是來自社會對男女的角色定型,而是互相合作。

▍ 理解母親感受:由憤恨到接納

社會對母親的期望不單為Mani帶來壓力,甚至影響她過往對自己母親的看法,「以前覺得媽媽不溫柔,是帶有斥責的意味。」Mani自小是由外傭帶大,因母親工作忙碌,並較為嚴厲,所以她甚少跟母親訴說心事。

當人人都說:「做了媽媽會體會到母親的辛勞,就會對母親更體諒。」她卻相反,剛上媽媽時更討厭自己母親,是「人生最嬲媽媽的時刻」,「有些時刻,我會想:為甚麼我做到,但你那時候(自己小時候)做不到?」因此,在兒子出生的頭一年,她對母親滿是憤恨。

直至有次與家人吃飯後分別,她突然對離開的父母感到不捨。自此,她嘗試慢慢去理解母親,在某些時刻,她突然覺得跟母親的感受互通了。「我以前是聚焦:為何我能做到,妳卻不能?當我也在無力、無奈、生活兩難中,才開始想:母親要兼顧家庭和工作,她的感受是否也跟我一樣?」現在當她再次描述母親的不溫柔,卻是帶著接納,因為這就是自己的母親。

不知提起母親,你心裡泛起甚麼的感受?就讓大家一同欣賞Mani的幾幅畫作,在這個母親節細味。

文:KOC

See this content in the original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