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編劇蔡素文談劇中信仰價值
正在上映的電影《燈火闌珊》,講述女主角美香突然喪夫,哀傷不已,其後為從事霓虹燈工作的亡夫鑣叔完成「遺願」,造一塊霓虹招牌,過程中亡夫的徒弟一直陪伴她走出傷痛。立志「用電影見證上帝」的蔡素文正是《燈火闌珊》的編劇之一,原來她默默地為這齣電影注入了一些信仰價值。
▍ 哀傷者需同行和被明白
《燈火闌珊》是一個關於喪親的故事。蔡素文記得,接到這個題材時,覺得很有意義,因喪親是人人都會經歷的,但社會卻較少關注喪親者。資料蒐集的過程中,她看見哀傷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需要處理,且要按每個人的不同狀況去關懷、安慰和被明白。他們正想用這齣戲「讓哀傷、絕望的人有安慰」。
電影中,鑣叔的徒弟Leo一路陪伴著美香,由尋找鑣叔遺願的線索,到教導她如何製作霓虹燈管,令她慢慢走出喪偶的陰霾。蔡素文提到,這種陪伴讓她想起羅馬書12:15的經文:「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指出不只與喪親者同行,與哀傷者同行,對他們來說都是莫大的安慰。
▍ 霓虹燈背後:關係重要過錢
霓虹燈亦是《燈火闌珊》的重要元素,蔡素文解釋以此為題材,是關注香港近年消失的街頭藝術文化。她補充,霓虹燈之所以值得我們珍惜,不只是懷舊或迷戀舊日,更是當中所包含的美好價值。戲中鑣叔見到小店在沙士時經營艱難而拒絕收費,又教導徒弟不要賺到盡,蔡素文指這些都是現實中香港霓虹燈師傅的文化。
蔡素文指這種價值與基督信仰不謀而合,「人和人的關係重要過物質、財富」,如聖經教導地上的金錢不是最重要,而是要積聚財寶在天上,又要愛人如己。她強調,霓虹燈的美不止在視覺上,更是師傅的待人處事,她希望藉霓虹燈這個元素,將背後價值帶給觀眾。
▍ 招牌如光指引前路
蔡素文回想,發現霓虹燈和聖經中的光有不少共通之處。霓虹招牌在以前的年代是供人認路或約會的地標,見到招牌就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和甚麼方向,正如聖經指:「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神的話是指引人的方向。
有不少人問:為何戲名是《燈火闌珊》,好像予人一種灰暗感覺。蔡素文指燈火闌珊的原句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者在黑暗之處,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或事。她認為,燈火闌珊所指的情況是燈光仍未熄滅、有點點餘光,反而為人帶來盼望之感;在基督信仰中,神是生命之光、世界之光,對抗黑暗,同樣有盼望之感。
▍ 盼社會有空間讓年輕人發揮所長
《燈火闌珊》中鑣叔的徒弟Leo患有讀寫障礙,因成績不濟而不被認可。Leo所遭遇的某程度是蔡素文曾經歷的疑惑,她指現今的教育制度「好窄」,升學途徑雖闊,但仍是推崇一種「高學歷才有人認可」的思維。她年輕時想讀電影,後來才發現這個行業不一定需要高學歷,更多是靠天賦,可是她卻是循正規升學的途徑入行,令她「思考教育制度是多了空間,還是令社會對年輕人的看法單一化」。
因此,蔡素文很希望用Leo的角色讓人看見,每個人都有其獨特價值和能力,正如上帝造每個人有其能力和天賦。電影中,患讀寫障礙的Leo,會將字的部首反轉寫,這卻有助他製作霓虹光管。蔡素文希望,社會能提供更多空間、多元的環境,讓不同人發揮所長,同時欣賞每個人的能力。
除了講及這套電影,蔡素文也分享了她如何領受「用電影見證上帝」的召命,以及對前路的想法。有興趣的讀者記得留意之後的報道!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