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苦是甚麼?我們怎樣面對苦的感覺?

今天是受苦節,我們可以怎樣理解「苦」?早前小編在IG STORY上收集大家認為是「苦」的事情,不少人都分享苦是病患、離別、社會情況、無力感等。臨床心理學家陳旭麟(Alan)表示,苦其實是很抽象的,可理解為辛苦、痛苦、困苦、孤苦無依,英文又可譯作pain(痛苦)、suffering(苦難)等。

由於「苦」難以有一個客觀的定義,所以Alan指主要是從人的感受去形容苦的狀態。他指,因為各人成長背景不同,塑造人對事物的不同看法,縱使面對相同境況,有人會覺苦,有人卻不然,正如面對同一個香港,大家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

那有信仰是否能幫助人面對苦難?Alan回應指,視乎信仰落入人的心理系統時,是「開了哪一範」。因為對有些人來說,信仰是強烈的道德批判和標準,或會因「常常喜樂」的教導而責備自己;相反,信仰對某些人而言是神的愛、看顧,在苦難中自覺與基督受苦形象相符,這樣信仰就成為人的支撐。

他也提到,信仰甚至可以是防衛的一部份,有些人不斷地以事奉和讀經逃避,卻沒有梳理內心的情緒,人變得割裂。「信仰與其內心世界分裂,信仰沒有如光照遍房間每一角落。」

▍ 不要容讓自己孤單

那我們可以怎樣面對苦的感覺?Alan提出幾個向度:一、關係,苦難會拉近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受苦者需要被聆聽、被明白和為其情緒命名,「在苦的時候,不要容讓自己孤單」,「耶穌去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會找門徒陪伴,連基督也需要陪伴,何況我們?」二、覺察,需整理內裡的感覺,是甚麼令自己覺得苦,自己在苦難中有何想法,才能慢慢梳導情緒。三、身體,情緒會造成身體反應,例如心口抽痛,就可嘗試將痛楚分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用更多部位去承託苦楚。

在心理學角度看,Alan認為苦能令人與人之間拉得更近,而且經驗過「創傷後壓力症」(PTSD),同時也會有「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因生命的不同困難都在訓練我們內心和屬靈上的成長。加上,每人對苦的理解不同,有個人意義(personal significance),反映各人所珍重的事情,故苦是讓人反思生命和更認識自己。Alan鼓勵大家:「不要急於推開(苦),因這是明白自己的過程。」

▍ 生命中的苦與主榮耀記號相似

作為基督徒,Alan覺得苦難是一個讓人謙卑下來的經驗,正告訴人不論面對內心還是外在環境,人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只能跪下仰望上主,祈求主臨在。「我們面對苦難,十分需要有力量,信徒力量源頭就是上主。」他鼓勵人在苦難中,著眼點不只在自身痛苦,而是看上帝在苦難中在做甚麼。「我們在苦難中,就如一張紙上有一點,我們將那一點放得很近眼睛,就只見到痛苦的感覺。」

他以一個故事比喻苦難:神賜農夫控制天氣的能力,農夫安排很好的陽光、適量的雨水,結果農作物收成情況卻每況愈下,神告訴他,因為沒有了嚇走老鼠的雷聲、沖走泥土有害物質的暴雨,以及吹走需要修剪枝節的暴風。「在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人想要苦難,但這些苦難,可能同時在修剪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能夠更像基督。」

Alan也提到,苦或為我們留下傷痕,但基督在天國時,祂的傷痕依然存在,更是榮耀的記號。「我不想浪漫化那種痛苦,但的確痛苦在我們的生命中所造成的傷,原來我們在天國時,我們的傷與主是相似的。」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