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默想×遠藤周作小說語錄

臨近受苦節,按照教會傳統,信徒會於當日進行苦路默想,以記念耶穌基督的受難。苦路有十四站,標示著耶穌受難過程中的各個關鍵場景,由耶穌受審開始,經過被剝奪、跌倒、釘十架、死亡,到最後以被埋葬結束。信徒一般都會透過閱讀聖經經文,在每一站默想。但你又可曾想過,除了聖經之外,原來文學小說也能幫助信徒思考基督的受難?今年有出版社推出《與遠藤周作同行苦路》默想靈修卡,上面印有遠藤周作小說的語錄,以及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堂牧潘正行牧師的文字分享。

談到靈修卡的創作起源,潘牧師說,由於他經常看遠藤周作的小說,發覺遠藤周作很喜歡將基督教的理念融入小說,當中的語錄也常常令他感動,所以便會抄下這些語錄。後來,他看見某些小說情節和苦路十四站的場景十分相似,都是關於痛苦,便萌生了將小說語錄配對苦路十四站的想法。

潘牧師說,遠藤周作的作品能讓人看到,苦路如何與我們的現實困苦連繫起來。例如《沉默》中的一句經典對白「主啊,我恨祢一直保持沉默」,就同時呼應了耶穌所受的不公義對待和香港近年的處境。過去十年,香港人其實都是在問,上主究竟在哪裡?因為經歷了那麼多大事,上主都好像無所作為,一直保持沉默,但是苦路的第一站卻正是以沉默開始。面對不義指控,即使是耶穌自己,也是不發一言,似乎無力反抗。潘牧師指出,正是上主的受苦、沉默、無力,反而令我們共鳴,驅使我們再去尋索信仰的意義。

在多部遠藤周作小說中,潘牧師說最讓他深受啟發的,是《我.拋棄了的.女人》。當中最觸動他的一幕,是女主角森田蜜在買毛衣時,遇見一位帶著孩子的貧窮婦人,然後聽見有聲音叫她把手中的一千日元給這家庭;正當森田蜜內心掙扎,覺得照顧婦人是其丈夫的責任時,那把聲音就對她說:「可是,還有比責任更重要的東西啊。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把自己的悲傷連結在一起,我的十字架是因此才有的。」潘牧師說,每逢讀到這裡,都會感動得哽咽。他說,憐憫的英文compassion中,"com-”與"-passion"這兩個詞根分別正是指「連結」與「痛苦」,所以憐憫的真正意思就是與他人的痛苦結連。耶穌釘十字架,就是祂以自己的受苦,連結世人的悲傷。潘牧師表示,這種憐憫精神,深深影響他的牧職事奉觀念。

遠藤周作的小說沒有義正辭嚴的道德教訓,沒有溫暖人心的安慰言語,卻有對人性困境的真實體察,以及極其深刻的信仰反省。對於文學與信仰的關係,潘牧師認為,雖然信仰思考最終也要回歸聖經,但聖經敘事始終也是一種文學體裁,詮釋聖經過程亦需要運用想像力,而多讀文學作品,能有助信徒培養這種想像力。

文:CS

Previous
Previous

苦是甚麼?我們怎樣面對苦的感覺?

Next
Next

大學詩班系列(1):越嚟越少人唱大學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