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善別有愛,不用怕」:與禮儀師對談生死教育

禮儀師:以影像記錄最後一程

死亡——這詞語在華人社會文化中,往往讓人敬而遠之,至今仍是人眼中避談的話題。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日前舉辦「善別有愛,不用怕」生死教育平台,盼透過「喪禮紀實攝影展覽暨駐場禮儀師導賞」及「生與死:音樂 x 對談」,以視覺和聽覺傳遞生死教育的信息,讓人反思愛與生命。大會邀請了「#慰心善終服務」創辦人、世界殯儀協會認可禮儀師鍾家樂分享他在殯葬行業的經歷。

▍ 喪禮攝影:一種生命記錄的方式

疫情期間,很多家屬無法參與喪禮,於是便興起了喪禮攝影的服務,透過硬照或直播,讓無法來到現場的親友也能「參與」。攝影展共記錄了五個家庭的喪禮。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同工大So稱,喪禮攝影在海外早已流行,「是一個生命的記錄」。他表示想透過相片為大眾帶來視覺上的體會,並讓人了解每個家庭用不同形式悼念其家人,表達愛與思念,盼藉此鼓勵參與者以正面的方法面對死亡這回事。

▍ 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認識死亡助減輕恐懼

今次攝影展的其中一位負責人,是禮儀師鍾家樂。他在2014年開設公司辦理一站式的善別服務。他在會中分享多年於殯葬行業的經歷,坦言當接觸過多個家庭後,發現多是行禮如儀,很難做到心目中的喪禮。他認為,「行最後一程唔應該係咁,唔一定係由後人話事,要依據先人的遺願去做」,於是他便「膽粗粗」開了善別服務公司。

展覽的其中一個主題為「不用怕」,面對死亡,的確有許多令人懼怕的地方。接觸不少遺屬的鍾家樂認為,「死亡其實不可怕,不認識死亡才更可怕,因為生老病死是我們必經的。」基於文化傳統,我們甚少談論生死,更遑論為死亡作準備,也不敢去接觸與死亡相關的種種。

▍ 別輕看道別禮的各項細節

鍾家樂表示參與喪禮是學習面對生死的場景。以喪禮現場環境為例,作為禮儀師,面對先人的親友在喪禮上見逝者最後一面時的恐懼,他認為除了以尊重的心外,對死亡和喪禮有多點認知,有助減低恐懼,因這也是在塵世上最後一次接觸的機會,「不是死亡的衝擊令你唔開心,而係啲回憶令你唔開心。」

他憶述為年長婆婆辦喪禮時,從中感受到被信任的經歷;另外他亦分享在接辦自殺個案時,遺屬亦為他在喪禮上安排的佈置及各項細節表示感謝,「其實只是做小事,但不能小看。」每個人都在所難免要經歷死亡,至於如何達至「善別」,他認為應好好珍惜與家人、親友相處的時間,有機會亦可在合適的場景下,預先詢問他們的意願,當作是早點預備,將來便能有更多表達情緒的空間。

至於大So,則以五個道——「道歉、道諒、道謝、道愛、道別」,來為「善別有愛,不用怕」作結。

文:M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