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攝影展覽
不少人擔心北區在中港兩地通關後再次淪陷,但其實一直有些新事在社區中發生。昨天(1日)在與上水「水貨街」(新康街)一街之隔的新祥街,有一間咖啡店正進行為期近兩個月的攝影展覽,讓大家了解回收工作者的處境與生活。
▍ 拾荒者工作體現民間智慧
展覽的作品是由社區攝影師何家豪追訪四位拾荒長者所拍下的。何家豪向小編表示,今次展覽的主題是圍繞拾荒者和民間智慧。在接觸街坊的幾個月中,他感覺自己是去學習。他提到不少人以為拾荒者是「不太企理」,但他見過店舖將垃圾扔出來、令街道有如亂葬崗,拾荒者卻很快便能「收拾殘局」,「近年更有不少節目和KOL教授收納,我覺得不用看那些,看街坊工作就能學到。」
在落區的過程中,他發現到新界和九龍拾荒者的分別:新界工作的拾荒者主要用廢棄的單車輪軚捆綁回收物,「這是符合民間智慧:就地取材,地方有甚麼就用。」尤其在展出的幾張手推車作品中,都不難發現街坊的小智慧:製作不會弄髒地下的流動式洗膠樽手推車、有技巧地將大量紙皮和發泡膠堆疊在車上而不會倒下、在手推車後方加網等。
▍ 「窮不代表低下」
因為各人的手推車正反映其智慧,故何家豪在選相時會平衡人和車,每個街坊有兩張相,上面是獨照,下面就是其手推車。在獨照方面,他刻意利用不同場境展示街坊的不同面貌,如在乾淨的回收場、推著比人高的紙皮車在馬路上奔馳、推著回收物由古洞走到上水,盼呈現他們不同的個性。
雖然今次展覽的主題主要是圍繞拾荒者個人和民間智慧,但何家豪指仍有不少面向值得大家關注,譬如街坊與社區、家庭的關係等。他亦盼藉今次展覽強調「窮不代表低下」,指拾荒者不是人們想像般很慘、要執垃圾,「他們所執的是垃圾還是回收品,只是觀點與角度」,這並非指他們不值得我們幫忙,而是提醒人不要以一種高姿態去施捨和同情他們。他鼓勵人從更多角度去思考拾荒及其價值。
▍ 回收友善商店供拾荒者休息和泊車
除了舉辦展覽,主辦機構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更連結地區小店,組成「回收友善商店網絡」,在平日開放地方供拾荒者歇息,並提供飲料、消毒用品等物資。暫時網絡共有12間位於北區的商店參加,分別有餐廳、回收舖及生活用品店等。
其中一間的餐廳老闆更提供私人後巷讓街坊停泊手推車,信義會靈合長者健康中心單位主任魏琦提到,拾荒者有時面臨食環署「剪車」或被偷車的情況,經常會提心吊膽,若停在有閉路電視的私人地方,就會較有保障。
攝影展覽為「執『紙』之手——社區回收月」的活動之一,其他活動詳見 @elcsshk 。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