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籌薪金」的好與壞?

「#自籌薪金」雖然是某些基督教機構實施的薪酬制度,但有不少人仍對這種制度存疑。坊間對這制度的印象普遍是:「不是由機構出糧會更好嗎?」自籌薪金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經歷信心功課,還要面對不少現實的難處。到底自籌薪金有何好處及壞處?小編邀請了兩位曾經以自籌薪金方式服侍的小林(化名)和小妮(化名),分享他們過往的經歷。

 

他們都認為自籌薪金雖然能向別人分享異象,但同時亦存在一些限制,如收入不穩會帶來壓力,從而有機會影響工作效率,也有面對與支持者關係的張力……

 

 ▍ 優:激勵人事奉 缺:收入不穩帶來壓力

 

曾在一間音樂機構事奉的小林認為,從機構的角度看,自籌薪金的確可減少同工薪津方面的支出;對員工來說,則是向人介紹自己工作的機會,是激勵別人以奉獻支持、參與事奉的途徑,並能梳理自己的工作與其他人的關係,令自籌者能反思其工作意義。

 

不過,小林坦言自籌薪金的缺點是收入非常不穩定,因未必有許多支持者定期奉獻,而且他們有時亦因其經濟狀況而調整奉獻,「其實這種不穩定也可能會影響工作效率」。他表示,最初與家人分享需自籌薪金事奉時,被指像「做保險」、「要R人比錢」。然而,他再諗深一層,保險都有底薪,但他「連底薪都要自籌」。

 

雖然每間機構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方式,但他覺得如果員工本身的生活條件已很困難,其實壓力頗大。他坦言,自己經濟壓力不算大,籌款成績也不錯,但他認為未必每個人都擅於向人表達籌款的意義和個人需要。

 

 ▍   自籌薪金制度或未能為同工提供足夠保障

 

雖然勞工法例規定機構要為員工供MPF,但薪金和供MPF卻是由員工自己籌,而小林所關注的是自籌者有否健全的Career Path或適當的保障。他舉例,當那同工離開其事奉工場,過往的事奉經驗和籌款的過程,對他將來的發展,又是否有切實的考慮?「如果唔係,又要自己籌,其實都係一件幾唔容易嘅事。」

 

 ▍ 自籌者與支持者的關係弔詭?

 

自籌者與支持者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論到與支持者的關係,小林稱聽過有人說似「助養兒童」,即每個月供一筆錢,然後看他發展與成長。在自籌者的角度,就如受助者;不過在另一角度,既非僱傭關係,又似是「金主」的感覺。他說教會過往支持他超過一半的薪金,不過雙方關係一向很好、彼此信任,以致能無條件支持;但如果換轉是一班人按月奉獻支持,就好像有種「話事權」,因為他們可能隨時下個月便不再支持,從而導致失去一半薪金,有種感覺像「比人買起咗」。

 

他形容,當初自籌時會找朋友們分享,但這的確容易令關係變質。因為最初事奉時可能會有很多人認同及支持自己,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總會有朋友詢問他事奉的「果效」、與平時奉獻給教會有甚麼分別等,甚至他們可能會說要重新考慮,也有人慢慢開始不再奉獻。即使有時想聯絡朋友,都難免有種好像叫人買保險的感覺,「好像要籌款時,就要約人食飯、問人攞奉獻。」

 

 ▍ 分享異象的精神:建立事奉團隊代禱守望

 

小妮曾是一間負責校園福音事工機構的同工,在校園裡服侍教師和學生。她認為,每逢講起自籌薪金,大家很多時都比較著重於金錢方面,但其實背後是包含回應呼召及分享異象的精神。

 

小妮表示「認同理念」很重要,如果不認同該薪酬機制及理念,當初就可不申請或選擇這個機構;若然嘗試過覺得不適合,亦可離開。除了邀請別人奉獻之餘,還會邀請對方代禱守望,「建立事奉團隊也是很重要的」。分享異象、邀請人代禱,令她感到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工作,而是團隊和群體的事情。

 

小妮認為,與一般在教會上班出糧不同,自籌薪金是有點類似宣教士的模式,可能未必人人容易接受,所以也有需要讓人明白其理念、向弟兄姊妹分享和邀請代禱。另外,有些機構的行政同工也需自籌薪金,不過她覺得宣教士是有特定的呼召,而行政同工卻有所不同,不需要照樣實行自籌薪金這套機制。  

 

她坦言當信心軟弱時,的確會感到有壓力及擔心。她向小編分享自籌薪金的深刻經歷:試過籌得太少的時候,夢見有機構奉獻給她,然後翌日真的有收到一筆奉獻。她覺得神藉著這個夢鼓勵她,令本來很擔心的她笑言是否真的那麼巧合。她稱後來過了那個階段,籌款數字「爆到七彩」。

 

文:MM7

(圖片來源:Anson Lo〈MONEY〉MV截圖)

Previous
Previous

除罩返教會有咩唔同咗?

Next
Next

拾荒者攝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