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之後的北區⋯⋯
這個月,有沒有發現市面人流增加了?本港跟內地自疫情後封關近3年,至今年2月初,兩地才全面通關,而與內地接壤的北區,居民生活首當其衝面對不少影響。小編找來兩位北區的街坊,分享通關後的生活狀況和感受,信仰對此刻的他們又代表甚麼。
30歲的Peter從小在北區長大,他提到通關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多了人和行李箱,不論是在上水石湖墟,或北區人主要乘搭的東鐵,都變得擠迫。他指封關時街上少了水貨客,「北區相對寧靜和舒服,沒有阻滯」,而且藥房數目減少,居民也可思考社區中其他可能性。可是現在回復過往多人走水貨、買賣的狀態,社區又變得單調起來。
大量內地人來港,Peter指一方面在生活空間上受到影響,但另一方面是心情受到影響,因為見到這些情況,他會覺得「炆憎」,甚至會聯想到社區未來的發展,將會有更多內地人來北區居住,愈來愈接近香港和內地接軌的狀態,「好像有被侵佔的感覺」。即使那些內地人沒有做些甚麼,他心裡也會出現情緒。
剛大學畢業的Jenny(化名)在北區居住了約20年,跟Peter一樣感受到到社區的空間減少,而她覺得自己所熟悉的環境整個風氣和氛圍都不同了。她亦表示,明白兩地居民的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但當一大班內地人來港時,都會覺得不適應,好像被侵佔一樣。她提到通關後,「現在好像要重新適應,『適應』其實也是個很奇怪的問題」,因為內地人作為訪客應遵守本地的規則,或融入這個地方的文化,現在居民卻倒過來要適應他們的文化,「明明這是屬於我的地方」。
▍ Jenny:未能完全用神的眼光看內地人
面對以上的情況,Jenny分享在信仰角度看這件事會感到迷惘,一方面明白自己會出現厭惡的情緒,另一方面覺得「我理解的信仰好像不是用這種態度去對他們」,基督徒應學效神愛不同的人。她坦言,自己好像仍聚焦在眼前的不適應和不舒服,未能用神的眼光去看他們,似乎未能看到上帝在這件事背後的心意。
與此同時,她指上帝卻又讓她看見一些內地人的需要,例如一眾跨境學童在封關下生活很辛苦,現時中港通關,他們能夠上學是一件好事;其教會都有接待不少新移民,知道他們來港定居和生活,需要本地人和教會主動幫助和認識他們。Jenny表示,雖然不能理解部份內地人的行為,但正學習放下成見,先從身邊所遇見的內地人開始去關心他們。
▍ Peter:不想太快用信仰簡化議題
不少信徒面對這種對人的不悅時,便很快跳進信仰中愛鄰舍的教導,提醒要包融和接納他們。可是,Peter認為,開關甚至是內地來港背後牽涉不少問題,不論是政策以至他們來港目的,不認同太快便簡化地用「愛鄰舍」去處理這個複雜的議題。
Peter也知道,有教會將通關議題簡化為傳福音的機遇,指這是一些教牧思考的慣性,「傳福音沒有問題,但不能無視環境改變所帶來令人困擾的事情」,他覺得至少要看到處境的改變和居民的感受,才再講傳福音。
他補充,不應太快用信仰角度去講述和回應事件,首先要梳理環境的情況和居民所面對的影響,例如現在通關就跟過往帶水貨的問題不同,更關乎人經歷過疫情和社運,對內地人的感受更為複雜。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