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厭倦「為發展而發展」 棄做主任轉投非資助機構

做主流工作、得穩定收入、有光明前途,有甚麼會驅使一個人放棄安舒,縱身未知當中?曾在主流社福機構工作十多年的社工吳兆康(Deep),面對社會運動的衝擊,加上在機構裡感受到「權力的壓迫」,便決心到非政府資助的機構服侍無家者,也希望可以多做倡議工作,為求讓社會聽到無家者的聲音,甚至最終可以改變相關政策。

Deep在新福事工協會舉辦的「落區達人圖書館」中分享,自己在政府資助的主流社福機構工作了逾十二年,曾做過青少年外展社工,後來又做過老人服務,機構原本甚至正在栽培他成為主任,但他往往為了服務對象的需要與上頭爭持,被定義為「反叛」。他認為上頭的要求不是真的為了服務對象需要,只是「為發展而發展」,或者為機構形象而做。他認為社工必然就是反叛的,需要將體系中的不公義說出來,不平則鳴。

這位原來的「明日之星」最終被調職,Deep形容自己是被「放逐」到拾荒服務,卻在服務中發現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還在,希望可以「為社福界出返啖氣」,寄過好幾封求職信到非政府資助機構,不過首選的機構提供的薪金較低,他最終來了現時任職的機構、2017年才成立的「同路舍」(ImpactHK)擔任高級項目經理。面對複雜的無家者群體,他坦言挑戰很多,要處理的也與過往不同,「但有一件事是共通,你真心愛他的話,就可以突破和改變。」

ImpactHK為無家者提供半年至兩年的住宿,希望可以令他們在這段期間不用擔心住宿和飲食,有運動中心的活動讓他們在星期一至五參與,務求建立他們的生活規律,並有物理治療、中醫等支援,亦有就業支援讓無家者可以在社區中心等擔任如辦公室助理的工作,希望能讓他們有全人的發展。現時他們也希望多做點倡議工作,令社會聽到無家者的聲音,以致改變政策。

在這新機構中,Deep要為他們設立屬於無家者的個案流程,服務最終目的並非如政府般以「上樓」作為KPI(關鍵績效指標),而是希望他們能處理到自己的生活規律、有自己的盼望與夢想、能夠走自己想走的路、找到自己的價值。他認為,無家者只要能達到其中一樣,就可以找到住宿,「佢自己訂立一個KPI,重要過你給他一個KPI。每個人都不同的。」他坦言,不是政府資助機構,做法彈性便大一點。

「(即使)你受到問題困擾,但你活出自己的話,有無屋住,是否真正的問題呢?你可以選擇。最重要是你瞓(街)都瞓得有自信。」

文:LH

Previous
Previous

啟言(阿MO)代禱信 31

Next
Next

敬拜聚會3天前宣佈加場 盼以音樂祝福更多艱難中港人